發表時間: 2007-05-22 23:47:33作者:
楊漣不計後果,拉響了扔向魏忠賢的炸藥包,顯然不是一時、一人的主意,他和東林諸君子事先有過商量。在同道者一派慷慨激昂中,山東道御史黃尊素保持了難得的清醒。
這黃尊素是浙江余姚人,他生了一個後來名震寰宇的大思想家兒子黃宗羲。因和王陽明先生同鄉的緣故,多少受心學的影響,講究知行合一,比起程朱那一派的信徒,更通達知變,更能審時度勢。王陽明年輕時也不計後果,死諫皇帝觸怒劉瑾幾近亡身。龍場一悟後,他能曲身結交宮內有權的大太監,否則既難建立平息寧王叛亂的不世功勛,即使建功後也難在眾人的嫉妒中保全身家性命。
楊漣這份將自己置於懸崖上的奏疏還沒有遞進宮之前,一位給事中說楊漣此舉,將成就千古高名。黃尊素沉吟良久說,從來清君側的,必然有內援。楊公在宮禁之中有內援麼?如果一擊不中,我等將無遺類。
楊漣疏上,已無可挽回,此時黃尊素想到的補救辦法是,楊漣立刻辭官回家避禍。他給楊漣的信中說:「從來閹宦之禍,小臣擊之其害止於一身,大臣擊之其害及天下……大臣擊之不勝而身退,其禍緩,不勝而身不退,其禍亟……孔氏家法,本是平常,身名俱全者,上也;身死名存者,次也。當此之時,有一毫畏死之心,固為非道,即有一毫求死之心,亦為非道。」黃的意思是,級別低的科道官攻擊當權的大宦官,只危及自己個人,而像楊漣這樣級別高、責任大的大臣,主動攻擊大宦官就可能危及天下。大臣擊之不勝馬上退下來,禍患可能慢一些,而還不身退的話禍患就會來得很快。孔孟聖人的道理,本來合乎平常人情。當今閹黨把持朝政危害社稷的時刻,有一絲一毫的怕死的心,固然是不合聖人之道,但有一毫求死而成就聲名的想法,也不合聖人之道——他對看不清局勢只想做烈士的做法很不贊成。
後來事態的發展,完全在黃尊素的意料之中。高陽評價黃尊素的見識,「心非陽明(即王守仁),必為程、朱。陽明一死,以媚世宗起家的‘大禮議’主角桂萼,首攻陽明,於是復以程、朱為正學,心性空疏、無裨經世致用之學復昌。東林君子,遇到小人,一籌莫展,弄到頭來,不過成了為天地留正氣的烈士,苛刻而論,無非獨善其身。如果東林君子不薄陽明,使吾心與外物貫通,理論與實際一致,如照陽明應付許泰、張忠(武宗時得寵的太監)的辦法來對付魏忠賢。換句話說,多能像黃尊素那樣,局面必不如此之糟。」此乃中肯之論。
黃尊素讓人千百年後敬仰,不僅僅是他在同道者的義憤中保持清醒,更難能可貴的是楊漣的奏疏遞上去後,他不顧個人安危,立刻上疏跟進。說天下人對魏忠賢,「無不欲食其肉」。這就好比雖不同意戰友的作戰方案,但戰友一旦向敵營進攻,則就抱著安危共嘗、風雨同舟的決心,參加戰鬥。魏忠賢派數百個小太監去抓御史林汝翥,這林是當朝首輔葉向高的外甥,他跑到內閣避禍,囂張的太監們追到內閣要人。別人畏縮不前,黃尊素上前喝斥道,內閣重地,即使是司禮監大太監不奉詔不敢至,你們這些人竟然敢無理至此。
魏忠賢欲殺黃尊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多智慮」,是東林人士的智多星。世上多智慮的人不少,但很少能像黃尊素這樣有勇有謀、品行高潔。
這黃尊素是浙江余姚人,他生了一個後來名震寰宇的大思想家兒子黃宗羲。因和王陽明先生同鄉的緣故,多少受心學的影響,講究知行合一,比起程朱那一派的信徒,更通達知變,更能審時度勢。王陽明年輕時也不計後果,死諫皇帝觸怒劉瑾幾近亡身。龍場一悟後,他能曲身結交宮內有權的大太監,否則既難建立平息寧王叛亂的不世功勛,即使建功後也難在眾人的嫉妒中保全身家性命。
楊漣這份將自己置於懸崖上的奏疏還沒有遞進宮之前,一位給事中說楊漣此舉,將成就千古高名。黃尊素沉吟良久說,從來清君側的,必然有內援。楊公在宮禁之中有內援麼?如果一擊不中,我等將無遺類。
楊漣疏上,已無可挽回,此時黃尊素想到的補救辦法是,楊漣立刻辭官回家避禍。他給楊漣的信中說:「從來閹宦之禍,小臣擊之其害止於一身,大臣擊之其害及天下……大臣擊之不勝而身退,其禍緩,不勝而身不退,其禍亟……孔氏家法,本是平常,身名俱全者,上也;身死名存者,次也。當此之時,有一毫畏死之心,固為非道,即有一毫求死之心,亦為非道。」黃的意思是,級別低的科道官攻擊當權的大宦官,只危及自己個人,而像楊漣這樣級別高、責任大的大臣,主動攻擊大宦官就可能危及天下。大臣擊之不勝馬上退下來,禍患可能慢一些,而還不身退的話禍患就會來得很快。孔孟聖人的道理,本來合乎平常人情。當今閹黨把持朝政危害社稷的時刻,有一絲一毫的怕死的心,固然是不合聖人之道,但有一毫求死而成就聲名的想法,也不合聖人之道——他對看不清局勢只想做烈士的做法很不贊成。
後來事態的發展,完全在黃尊素的意料之中。高陽評價黃尊素的見識,「心非陽明(即王守仁),必為程、朱。陽明一死,以媚世宗起家的‘大禮議’主角桂萼,首攻陽明,於是復以程、朱為正學,心性空疏、無裨經世致用之學復昌。東林君子,遇到小人,一籌莫展,弄到頭來,不過成了為天地留正氣的烈士,苛刻而論,無非獨善其身。如果東林君子不薄陽明,使吾心與外物貫通,理論與實際一致,如照陽明應付許泰、張忠(武宗時得寵的太監)的辦法來對付魏忠賢。換句話說,多能像黃尊素那樣,局面必不如此之糟。」此乃中肯之論。
黃尊素讓人千百年後敬仰,不僅僅是他在同道者的義憤中保持清醒,更難能可貴的是楊漣的奏疏遞上去後,他不顧個人安危,立刻上疏跟進。說天下人對魏忠賢,「無不欲食其肉」。這就好比雖不同意戰友的作戰方案,但戰友一旦向敵營進攻,則就抱著安危共嘗、風雨同舟的決心,參加戰鬥。魏忠賢派數百個小太監去抓御史林汝翥,這林是當朝首輔葉向高的外甥,他跑到內閣避禍,囂張的太監們追到內閣要人。別人畏縮不前,黃尊素上前喝斥道,內閣重地,即使是司禮監大太監不奉詔不敢至,你們這些人竟然敢無理至此。
魏忠賢欲殺黃尊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多智慮」,是東林人士的智多星。世上多智慮的人不少,但很少能像黃尊素這樣有勇有謀、品行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