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3-27 03:07:57作者:草翅膀
MAY是我的好友,事業有成。她對華西的興趣由來已久,而我又去過,於是前一陣,約我一起去了華西村。記得一位朋友曾經在論壇上發帖問:「華西真的那麼富裕嗎?」那麼,此行或許可以尋找到一個答案。
進入華西村,先要購買門票,類似於昆山古鎮周莊那樣,但周莊尚有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可看,華西這樣一個工業化的村莊,即使有著一些不夠經典的人造景點,譬如什麼世界公園、農民公園等,也還需另外購買門票,實在生財有「道」。大批慕名而來的參觀、旅遊者,其中不少是由單位組織,公款消費,給它帶來滾滾財源。不過華西的經濟支柱,還是工業,其中主要是鋼鐵和紡織,它還取得政府特許,經營菸草和酒類,獲利豐厚,還兼併了周圍一些村莊,廉價取得了大量土地資源。華西很早就成了「中國第一村」,2006年度更號稱銷售收入達400億元。
MAY被一進村就直鑽耳朵的古怪音樂逗樂了,問這是什麼音樂,仔細一聽,原來是革命老歌,過一陣以後,又換成了錫劇唱腔,據說都是華西村文藝團隊的傑作,但錄製的音質不夠好,又過於高亢嘹亮,瀰漫於每個角落,在我們逗留的時間內,似乎從未停頓過,初聽還覺得有趣,聽久了就難免煩躁。
在村中心的廣場上,矗立著高98米的華西金塔,耗資達1.2億元。其不同凡響之處,第一是前總書記親筆題名;第二是金塔塔頂的金色葫蘆,鍍上了重量3.5公斤的黃金。據說這座金塔的造型設計,其構思完全來自華西掌門人吳仁寶的靈感。塔,中國古代常常被稱作佛塔、寶塔,大多數塔都和寺廟建在一起,成為佛教的象徵。華西這座金塔,原本與佛教無關,但在金塔最高一層,我們卻看到了福、祿、壽三星,還有觀音菩薩,幾尊塑像罩在玻璃罩中,朝南座落在走廊裡。瞻仰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的照片、題詞乃至「坐過的椅子」以後,再來看這些塑像,有一種怪異的感覺:居然可以如此坦然地共聚一處,也不知道,究竟是領導還是神明,一直以來在保佑著華西的人們?
數十年來,華西作為從中央到地方大樹特樹的先進典型,在國家和地方的資源分配中自然不會吃虧。如今吳仁寶年屆80,把權力逐漸移交給了自己的子女,其中第四個兒子已經接掌一把手的大權。此外,據說他曾宣稱,目前仍然具有集體性質的華西今後若要改制,吳氏家族至少要控制51%以上的股份(見周怡:《中國第一村》)。如此種種,當然離不開這些領導們照顧。但傳統的農民意識深處,對各路神明依然保持敬畏之感,中國人的觀念,歷來是「寧可多燒一柱香,不肯少拜一尊佛」,禮多不怪,可見其精明。
華西的萬米長廊我走過,但對於MAY而言,還是第一次,我指給她看長廊上彩繪的「二十四孝圖」,乃本村一個畫師畫的,畫藝不見得有多高明,總還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的。吳仁寶講「孝道」,很照顧村裡的老人,限於篇幅不舉例子了。萬米長廊把全村都圍了起來,從而實現了「下雨不打傘」。吳仁寶自創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吃水不用挑,下雨不打傘」的順口溜式的口號,七十年代很是傳誦過一番,令同時代的其他地方農民羨慕不已,如今,這些都不足為奇了,但吳仁寶以其獨特的政治智慧,總是能夠及時地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亮點。
汽車和別墅,就是最新的亮點。不過站在金塔頂上的時候,俯瞰全村,會發現這些新舊參半的各式別墅間距略顯狹窄,排列也過整齊,好像軍營一般,總不如傳統的、錯落有緻、具有田園風光的江南農莊有味道,當然這也是見仁見智的,各人喜好不同。門口停放的汽車也好像靜止的擺設一般,幾乎沒有流動,據說未經允許,是不許隨便駕車出去的,因為車要留給客人參觀。但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很多地方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畢竟,華西還是有資本可以炫耀的。
我和MAY決定深入村民居住的別墅區一探究竟,卻發現幾乎家家大門緊閉,有一家敞開大門的,客廳卻如會議室一般,擺放著會議桌和許多椅子,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專業接待戶」,他們專事接待並獲取報酬,據說收入不低於普通職工。在門口看了看,沒有發現主人,也就不敢貿然闖入了,雖說是「專業接待戶」,那畢竟也是私人住宅。
好不容易發現了一位老大爺,卻坐在卷帘門打開的車庫中,年紀很大了,滿臉皺紋,有一隻眼睛已經失明,眼眶裡還長著一顆鴿蛋大的肉瘤。相貌雖然有些古怪,神態卻還算和藹——事實證明,他的確是一個善良、純樸的老人。 MAY和我上前跟他打招呼,他邀請我們坐一坐,但他身下坐著一張長凳,並不夠再坐兩人,身邊也並無別的凳子,老大爺起身讓座,被我們婉拒,於是我們依然站在門外。
也許,老大爺寂寞已久,來了可以聊一聊的對象,急於讓我們分享住上新別墅的快樂,告訴我們:這幢別墅價值180萬,分房的條件是「賬」上錢多者優先。
所謂「賬」,其實也就是村民存在集體的錢(華西的村民只能拿到部分收入,其餘的一律存入集體賬戶,由村領導統一掌管)——這不是自願去存的,拿不出,也丟不了,還經常用不了,因為沒有"理由"用,只有分房才能名正言順而又痛痛快快地「化」掉這筆錢。像分房子、分紅利一類福利,只有村民才能享受到,而且村民中又分層次,層次不同、待遇也不同,若非引進人才,外來打工的當然沒資格享受,據說華西外來的打工仔、打工妹,除了沒有休息日外,收入也略低於鄰地同類水平,與村民可謂天壤之別。(補充一句:這些情況並非來自這個老人,而是從其他途徑瞭解到的,以免給這位老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我們只聊了幾句,就有一個老奶奶,看來是老大爺的太太,神色緊張地打斷了談話。老奶奶告訴我們,倘若想到這裡的人家作客,必須由村裡旅行社的導遊陪同過來才行,而且只限於「專業接待戶」,而他們並不是「專業接待戶」,所以根本不允許接待遊客。
未等我們走開,身後的卷帘門就嘎嘎地落下了,回過身來,已不見兩個老人的身影。更令人失望的是,此後再也沒有找到一個願意跟我們說說話的村民。
這裡的村民對外地遊客有戒心,可能與以前一家北方報紙和一家南方報紙記者的負面報導有關。因為華西一直受到官方傳媒的「百般寵愛」,沒想到那兩家報紙的記者「居心叵測」,居然暗中蒐集陰暗面,回去大曝其短,其中有某些離開華西的村民被剝奪私有財產以及打工仔不大願意去華西打工的故事,當然,也都是華西內部人有意無意透露出來的。
最後,MAY對華西的興趣,被那道嘎嘎作響的卷帘門閘斷了,不想繼續走下去了。不過,這些都還不足以影響到心情,因為我們很快就發動汽車,離開了華西。
「華西村真的那麼富裕嗎?」此行可謂走馬觀花,但加上我以前對它的一些瞭解,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它的問題,不在於它是否真的富裕,而在於其發展過程,是否多佔了各種資源;在於其體制,是否以一種「典型」與「集體」的名義,在造就所謂的「中國第一村」之後,最後仍然走向家族化、壟斷化,從而把其依靠政治強勢獲得的各種資源,轉變為少數人及其家族的財富。至於它對村民財產的控制、對外來打工者的剝削,也與物權法、勞動法等現行法律有所悖逆。
華西的現代化,是一種「被捆綁的現代化」。
2007.3.24
(3月26日有所修改)
進入華西村,先要購買門票,類似於昆山古鎮周莊那樣,但周莊尚有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可看,華西這樣一個工業化的村莊,即使有著一些不夠經典的人造景點,譬如什麼世界公園、農民公園等,也還需另外購買門票,實在生財有「道」。大批慕名而來的參觀、旅遊者,其中不少是由單位組織,公款消費,給它帶來滾滾財源。不過華西的經濟支柱,還是工業,其中主要是鋼鐵和紡織,它還取得政府特許,經營菸草和酒類,獲利豐厚,還兼併了周圍一些村莊,廉價取得了大量土地資源。華西很早就成了「中國第一村」,2006年度更號稱銷售收入達400億元。
MAY被一進村就直鑽耳朵的古怪音樂逗樂了,問這是什麼音樂,仔細一聽,原來是革命老歌,過一陣以後,又換成了錫劇唱腔,據說都是華西村文藝團隊的傑作,但錄製的音質不夠好,又過於高亢嘹亮,瀰漫於每個角落,在我們逗留的時間內,似乎從未停頓過,初聽還覺得有趣,聽久了就難免煩躁。
在村中心的廣場上,矗立著高98米的華西金塔,耗資達1.2億元。其不同凡響之處,第一是前總書記親筆題名;第二是金塔塔頂的金色葫蘆,鍍上了重量3.5公斤的黃金。據說這座金塔的造型設計,其構思完全來自華西掌門人吳仁寶的靈感。塔,中國古代常常被稱作佛塔、寶塔,大多數塔都和寺廟建在一起,成為佛教的象徵。華西這座金塔,原本與佛教無關,但在金塔最高一層,我們卻看到了福、祿、壽三星,還有觀音菩薩,幾尊塑像罩在玻璃罩中,朝南座落在走廊裡。瞻仰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的照片、題詞乃至「坐過的椅子」以後,再來看這些塑像,有一種怪異的感覺:居然可以如此坦然地共聚一處,也不知道,究竟是領導還是神明,一直以來在保佑著華西的人們?
數十年來,華西作為從中央到地方大樹特樹的先進典型,在國家和地方的資源分配中自然不會吃虧。如今吳仁寶年屆80,把權力逐漸移交給了自己的子女,其中第四個兒子已經接掌一把手的大權。此外,據說他曾宣稱,目前仍然具有集體性質的華西今後若要改制,吳氏家族至少要控制51%以上的股份(見周怡:《中國第一村》)。如此種種,當然離不開這些領導們照顧。但傳統的農民意識深處,對各路神明依然保持敬畏之感,中國人的觀念,歷來是「寧可多燒一柱香,不肯少拜一尊佛」,禮多不怪,可見其精明。
華西的萬米長廊我走過,但對於MAY而言,還是第一次,我指給她看長廊上彩繪的「二十四孝圖」,乃本村一個畫師畫的,畫藝不見得有多高明,總還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的。吳仁寶講「孝道」,很照顧村裡的老人,限於篇幅不舉例子了。萬米長廊把全村都圍了起來,從而實現了「下雨不打傘」。吳仁寶自創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吃水不用挑,下雨不打傘」的順口溜式的口號,七十年代很是傳誦過一番,令同時代的其他地方農民羨慕不已,如今,這些都不足為奇了,但吳仁寶以其獨特的政治智慧,總是能夠及時地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亮點。
汽車和別墅,就是最新的亮點。不過站在金塔頂上的時候,俯瞰全村,會發現這些新舊參半的各式別墅間距略顯狹窄,排列也過整齊,好像軍營一般,總不如傳統的、錯落有緻、具有田園風光的江南農莊有味道,當然這也是見仁見智的,各人喜好不同。門口停放的汽車也好像靜止的擺設一般,幾乎沒有流動,據說未經允許,是不許隨便駕車出去的,因為車要留給客人參觀。但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很多地方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畢竟,華西還是有資本可以炫耀的。
我和MAY決定深入村民居住的別墅區一探究竟,卻發現幾乎家家大門緊閉,有一家敞開大門的,客廳卻如會議室一般,擺放著會議桌和許多椅子,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專業接待戶」,他們專事接待並獲取報酬,據說收入不低於普通職工。在門口看了看,沒有發現主人,也就不敢貿然闖入了,雖說是「專業接待戶」,那畢竟也是私人住宅。
好不容易發現了一位老大爺,卻坐在卷帘門打開的車庫中,年紀很大了,滿臉皺紋,有一隻眼睛已經失明,眼眶裡還長著一顆鴿蛋大的肉瘤。相貌雖然有些古怪,神態卻還算和藹——事實證明,他的確是一個善良、純樸的老人。 MAY和我上前跟他打招呼,他邀請我們坐一坐,但他身下坐著一張長凳,並不夠再坐兩人,身邊也並無別的凳子,老大爺起身讓座,被我們婉拒,於是我們依然站在門外。
也許,老大爺寂寞已久,來了可以聊一聊的對象,急於讓我們分享住上新別墅的快樂,告訴我們:這幢別墅價值180萬,分房的條件是「賬」上錢多者優先。
所謂「賬」,其實也就是村民存在集體的錢(華西的村民只能拿到部分收入,其餘的一律存入集體賬戶,由村領導統一掌管)——這不是自願去存的,拿不出,也丟不了,還經常用不了,因為沒有"理由"用,只有分房才能名正言順而又痛痛快快地「化」掉這筆錢。像分房子、分紅利一類福利,只有村民才能享受到,而且村民中又分層次,層次不同、待遇也不同,若非引進人才,外來打工的當然沒資格享受,據說華西外來的打工仔、打工妹,除了沒有休息日外,收入也略低於鄰地同類水平,與村民可謂天壤之別。(補充一句:這些情況並非來自這個老人,而是從其他途徑瞭解到的,以免給這位老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我們只聊了幾句,就有一個老奶奶,看來是老大爺的太太,神色緊張地打斷了談話。老奶奶告訴我們,倘若想到這裡的人家作客,必須由村裡旅行社的導遊陪同過來才行,而且只限於「專業接待戶」,而他們並不是「專業接待戶」,所以根本不允許接待遊客。
未等我們走開,身後的卷帘門就嘎嘎地落下了,回過身來,已不見兩個老人的身影。更令人失望的是,此後再也沒有找到一個願意跟我們說說話的村民。
這裡的村民對外地遊客有戒心,可能與以前一家北方報紙和一家南方報紙記者的負面報導有關。因為華西一直受到官方傳媒的「百般寵愛」,沒想到那兩家報紙的記者「居心叵測」,居然暗中蒐集陰暗面,回去大曝其短,其中有某些離開華西的村民被剝奪私有財產以及打工仔不大願意去華西打工的故事,當然,也都是華西內部人有意無意透露出來的。
最後,MAY對華西的興趣,被那道嘎嘎作響的卷帘門閘斷了,不想繼續走下去了。不過,這些都還不足以影響到心情,因為我們很快就發動汽車,離開了華西。
「華西村真的那麼富裕嗎?」此行可謂走馬觀花,但加上我以前對它的一些瞭解,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它的問題,不在於它是否真的富裕,而在於其發展過程,是否多佔了各種資源;在於其體制,是否以一種「典型」與「集體」的名義,在造就所謂的「中國第一村」之後,最後仍然走向家族化、壟斷化,從而把其依靠政治強勢獲得的各種資源,轉變為少數人及其家族的財富。至於它對村民財產的控制、對外來打工者的剝削,也與物權法、勞動法等現行法律有所悖逆。
華西的現代化,是一種「被捆綁的現代化」。
2007.3.24
(3月26日有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