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3-23 13:24:44作者:
中國總理記者會的英文翻譯是「穿襪子洗腳」,也使中國失去中文的主體性。
兩會結束,照例的一年一度向全球電視直播的中國總理溫家寶記者會,也照例的備受關注。這種年度中外記者會,從朱鎔基一九九八年擔任總理後即成為慣例,被視為開放的重要舉措。但這難得的記者會仍有不少讓人難以接受的遺憾之處。首先,在溫總理的每段中文發言之後緊接著整段的英文翻譯,使得記者會白白增多一倍時間。眾所周知,現代技術已經完全解決了同聲翻譯的問題。同聲傳譯,也已成為國際論壇、領導人新聞發布會的慣例,這不僅是出於對聽者的尊重,也是發言者自信的表現。諷刺的是,《金融時報》、美聯社等幾家國際媒體不僅不需要中方提供的英文翻譯,還主動用中文提問。這很難讓人不懷疑中方的英文翻譯方式是一出蹩腳秀,一則「穿襪子洗腳」的笑話,抑或只是為了方便中國的英文學習者?
身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中國,理當對中文有自信心,對中文的主體性有所堅持,因為這畢竟是本國領導人的新聞發布會。你大概很難想像美國總統的新聞發布會,其英語發言被一段段翻譯成中文。其實,耳機同聲翻譯還能順理成章地提供其他國際主要語種給各國記者,如法語、德語、俄語等,這才是國際化,也真正顯出友好、有風度的對外形象。
其次,此番記者會幾乎與以往一樣,提問者來自總共十一家媒體,三家國內媒體,港臺各一家,其餘來自英美法德日等五國,分布不可謂不公平。可這種表面上的平均分配,背後卻暗藏著巨大的不公平。試想,由總理直接點名,幾排幾座叫起來提問,最後卻是這樣的分配結果,這怎?可能是隨意點名?既然不是隨意點名,就難免有記者被內定、提問內容被事先安排之嫌,也難免有總理的答案早就擬定的疑惑。其實,整場發布會,政治、經濟、教育、民生、兩岸等等無一不涉足,但有些只是政府工作報告的翻版而已。
看看香港記者的提問吧——如何看待香港的金融地位、未來的發展,戰戰兢兢如小學生的提問方式,大而化之的問題內容,就這麼不負責任地浪費掉一個難得的提問機會。要知道,這是香港媒體全場唯一的一次提問機會。而前一天的香港發生了什麼?首次舉辦了兩場將載入香港民主史冊的特首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在「雙普選」遙遙無期的情況下,香港以蝸牛的速度艱難地推進著民主的進程,最大的支持來自中央政府,最大的阻力也來自中央政府。在這?重要的時刻,北京如何對待這種競選方式?這種嘗試的良性結果是否可以說明香港社會的理性程度完全承擔得起民主的震盪?等等。一個稍有專業訓練的記者,怎麼會放棄這麼重要的問題,避重就輕地「拉家常」呢?
其實無需責怪記者的專業水平,這或許只能說明,人大的新聞發布會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敞開胸懷、傾聽各種批評意見、感受來自權力授予者壓力的場合,而只是精心布局的作秀。君不見,新浪網的兩會專題剛推出這次記者招待會的總理精彩語錄,官方新聞社正式發布的新聞稿已經刪掉了總理髮言中的「敏感」內容。
或許,一個問題叢生的轉型社會、一個並非選舉產生的政府,本來就無力承擔這些原本是健康的壓力。因為脆弱,所以沈重。它能做的只是如歷代皇朝一樣,盡力的開明,盡量的體察民心,體恤民苦,用自上而下的權力完成合理的人治——和諧社會。法治,若隱若現,還僅僅是理想;民主,還剛剛被認定「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
於是,我們很容易被溫總理的溫情脈脈、任重道遠的話所感動,正如以前被朱鎔基「萬丈深淵,粉身碎骨,死而後已」的豪情所激動一樣。這是改革者在既定制度之內調整既得利益之難、之苦的真實寫照。溫家寶是一個會「流眼淚」、「說人話」的總理,因此,就如劇作家沙葉新一樣,大多數的人願意相信他的真誠和苦心。但改革並非個人的責任,要改動的其實是用納稅人的錢財支撐起來的制度框架,民眾理應有更多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在仍未根本轉變為憲政民主體制、又懼怕革命再起的情形下,敞開胸懷、誠實面對問題,其實才是化解危機、消解積怨的良方。這說起來容易,但連全國人大的閉幕記者招待會都要做成一齣戲,我們似乎很難看到這樣的誠意。
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取消架床疊屋的英文翻譯,讓有需要的外國記者戴耳機,採用國際通行的同聲翻譯。從大處講,定期多次而非一年一次召開總理或政府各主要部委的新聞發布會,就如現在外交部所做的那樣,接受代表民意的媒體的直接質詢。問題一個一個地提出,總比一年一次一攬子提出更好應對、更有利於解決,至少,那就無需會議設計者再這麼苦心孤詣地安排提問,或許也無需公安部長信誓旦旦立下軍令狀遏制上訪者在兩會期間鬧事了。
兩會結束,照例的一年一度向全球電視直播的中國總理溫家寶記者會,也照例的備受關注。這種年度中外記者會,從朱鎔基一九九八年擔任總理後即成為慣例,被視為開放的重要舉措。但這難得的記者會仍有不少讓人難以接受的遺憾之處。首先,在溫總理的每段中文發言之後緊接著整段的英文翻譯,使得記者會白白增多一倍時間。眾所周知,現代技術已經完全解決了同聲翻譯的問題。同聲傳譯,也已成為國際論壇、領導人新聞發布會的慣例,這不僅是出於對聽者的尊重,也是發言者自信的表現。諷刺的是,《金融時報》、美聯社等幾家國際媒體不僅不需要中方提供的英文翻譯,還主動用中文提問。這很難讓人不懷疑中方的英文翻譯方式是一出蹩腳秀,一則「穿襪子洗腳」的笑話,抑或只是為了方便中國的英文學習者?
身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中國,理當對中文有自信心,對中文的主體性有所堅持,因為這畢竟是本國領導人的新聞發布會。你大概很難想像美國總統的新聞發布會,其英語發言被一段段翻譯成中文。其實,耳機同聲翻譯還能順理成章地提供其他國際主要語種給各國記者,如法語、德語、俄語等,這才是國際化,也真正顯出友好、有風度的對外形象。
其次,此番記者會幾乎與以往一樣,提問者來自總共十一家媒體,三家國內媒體,港臺各一家,其餘來自英美法德日等五國,分布不可謂不公平。可這種表面上的平均分配,背後卻暗藏著巨大的不公平。試想,由總理直接點名,幾排幾座叫起來提問,最後卻是這樣的分配結果,這怎?可能是隨意點名?既然不是隨意點名,就難免有記者被內定、提問內容被事先安排之嫌,也難免有總理的答案早就擬定的疑惑。其實,整場發布會,政治、經濟、教育、民生、兩岸等等無一不涉足,但有些只是政府工作報告的翻版而已。
看看香港記者的提問吧——如何看待香港的金融地位、未來的發展,戰戰兢兢如小學生的提問方式,大而化之的問題內容,就這麼不負責任地浪費掉一個難得的提問機會。要知道,這是香港媒體全場唯一的一次提問機會。而前一天的香港發生了什麼?首次舉辦了兩場將載入香港民主史冊的特首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在「雙普選」遙遙無期的情況下,香港以蝸牛的速度艱難地推進著民主的進程,最大的支持來自中央政府,最大的阻力也來自中央政府。在這?重要的時刻,北京如何對待這種競選方式?這種嘗試的良性結果是否可以說明香港社會的理性程度完全承擔得起民主的震盪?等等。一個稍有專業訓練的記者,怎麼會放棄這麼重要的問題,避重就輕地「拉家常」呢?
其實無需責怪記者的專業水平,這或許只能說明,人大的新聞發布會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敞開胸懷、傾聽各種批評意見、感受來自權力授予者壓力的場合,而只是精心布局的作秀。君不見,新浪網的兩會專題剛推出這次記者招待會的總理精彩語錄,官方新聞社正式發布的新聞稿已經刪掉了總理髮言中的「敏感」內容。
或許,一個問題叢生的轉型社會、一個並非選舉產生的政府,本來就無力承擔這些原本是健康的壓力。因為脆弱,所以沈重。它能做的只是如歷代皇朝一樣,盡力的開明,盡量的體察民心,體恤民苦,用自上而下的權力完成合理的人治——和諧社會。法治,若隱若現,還僅僅是理想;民主,還剛剛被認定「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
於是,我們很容易被溫總理的溫情脈脈、任重道遠的話所感動,正如以前被朱鎔基「萬丈深淵,粉身碎骨,死而後已」的豪情所激動一樣。這是改革者在既定制度之內調整既得利益之難、之苦的真實寫照。溫家寶是一個會「流眼淚」、「說人話」的總理,因此,就如劇作家沙葉新一樣,大多數的人願意相信他的真誠和苦心。但改革並非個人的責任,要改動的其實是用納稅人的錢財支撐起來的制度框架,民眾理應有更多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在仍未根本轉變為憲政民主體制、又懼怕革命再起的情形下,敞開胸懷、誠實面對問題,其實才是化解危機、消解積怨的良方。這說起來容易,但連全國人大的閉幕記者招待會都要做成一齣戲,我們似乎很難看到這樣的誠意。
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取消架床疊屋的英文翻譯,讓有需要的外國記者戴耳機,採用國際通行的同聲翻譯。從大處講,定期多次而非一年一次召開總理或政府各主要部委的新聞發布會,就如現在外交部所做的那樣,接受代表民意的媒體的直接質詢。問題一個一個地提出,總比一年一次一攬子提出更好應對、更有利於解決,至少,那就無需會議設計者再這麼苦心孤詣地安排提問,或許也無需公安部長信誓旦旦立下軍令狀遏制上訪者在兩會期間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