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2-01 01:25:02作者:
最近,關於「女英雄」劉胡蘭的死法在網路上引發了一場囉囉嗦嗦的口水戰,這場口水戰甚至連某軍報都牽扯了進來,言之鑿鑿地證明著劉胡蘭死法的主流說法。
在我看來,這場口水戰其實特別滑稽、膚淺和無聊,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在於劉胡蘭是死於老鄉的鍘刀還是死於中國革命軍的鍘刀,而在於我們宣傳、景仰、恭敬了半個多世紀的「女英雄」劉胡蘭根本就不是什麼英雄,把一個死於動盪年代的女造反者當做烈士的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基於意識形態考慮的造神運動的延續,而現在,是該終結這場鼓勵革命和血腥的意識形態鬥爭的時候了。
英雄的本義不過是是植物和動物的精華,「英雄」本義的人格化,暗含了人類從野蠻的自然中分離出來,同時又沒有被社會權力異化的特殊狀態。英雄藉助於身體的自然能量和勇氣抵抗外力的傷害,並保護了身體能量較低的同類,他們能夠在緊急狀態中邁出第一步,並且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真正的英雄是敢於行動、不斷行動的活生生的人。他們可能會失敗而成為悲劇角色,也可能會腐爛而消失在土地之中,但他不會變成僵死的偶像。
在今天,英雄的「本義」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消失在現實的制度和權力之中。「英雄」語義的消失與含混不清,使得強勢意識形態話語,為了自己集團的利益而隨意虛構「英雄」,導致了「英雄」的娛樂化。
學者張檸認為:對英雄身份的確認,既不能靠選舉,也不能靠制度化支撐,只能靠人群在心理上的認同,英雄人格是通過身體能量展示自身的魅力,對錢財和權力不感興趣。因為權力的較量不是「力」的較量,而是「術」的較量。
從上面關於英雄的本義和人格化以及對於英雄意識形態化現狀的摘抄裡,我們可以反過頭來回到劉胡蘭死去的年代和成為這個社會認可的英雄的過程,進而將劉胡蘭從英雄的行列剝離出來,恢復她一個殉難者—對,劉胡蘭就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革命"的殉難者,而不是什麼英雄!
劉胡蘭死的時候才14歲,而且是死在內戰敵對一方的鍘刀下,其血腥程度和小小年級的極度反差刺激著人們的想像。但是,無庸置疑,不論賦予多麼高尚甚至極度崇高的藉口,內戰都是一個民族的悲劇,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而內戰的程度越慘烈,死的人越多,這種悲劇的色彩就越嚴重。從劉胡蘭死難的原因上看,最初的原因在於雲周西村新成立的黨組織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在某種程度上業績的需要,不經審判地絞死了政府任命的村長,而且據說這個村長並不是十惡不赦、惡貫滿盈。這種革命的恐怖主義引起了當地百姓的恐懼,就將這個消息報告給了當地駐軍。於是,報復不可避免地發生,劉胡蘭作為肇事者之一承當了革命恐怖行為的災難性結果;在那樣一個動盪年代,這樣的事件其實屢見不鮮。但是,因為一篇被戲劇化和美化了的報導,劉胡蘭竟然吸引了中共最高領導者毛澤東的注意,並且被偉大領袖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再於是,根據革命運動造神的需要,殉難者成了臉譜化的英雄,歷史的真相被修改得越來越接近革命浪漫主義的想像,而劉胡蘭就這樣成了一個被意識形態和革命需要被漫畫出來的英雄,讓人們盲目崇拜了幾十年。
時間在路上走,歷史也在逐漸顯現著它應該具有的面目,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甚至對於一個時代來說,英雄輩出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就像注水肉會令肉失去它應該具有的鮮香味道。
在我看來,這場口水戰其實特別滑稽、膚淺和無聊,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在於劉胡蘭是死於老鄉的鍘刀還是死於中國革命軍的鍘刀,而在於我們宣傳、景仰、恭敬了半個多世紀的「女英雄」劉胡蘭根本就不是什麼英雄,把一個死於動盪年代的女造反者當做烈士的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基於意識形態考慮的造神運動的延續,而現在,是該終結這場鼓勵革命和血腥的意識形態鬥爭的時候了。
英雄的本義不過是是植物和動物的精華,「英雄」本義的人格化,暗含了人類從野蠻的自然中分離出來,同時又沒有被社會權力異化的特殊狀態。英雄藉助於身體的自然能量和勇氣抵抗外力的傷害,並保護了身體能量較低的同類,他們能夠在緊急狀態中邁出第一步,並且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真正的英雄是敢於行動、不斷行動的活生生的人。他們可能會失敗而成為悲劇角色,也可能會腐爛而消失在土地之中,但他不會變成僵死的偶像。
在今天,英雄的「本義」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消失在現實的制度和權力之中。「英雄」語義的消失與含混不清,使得強勢意識形態話語,為了自己集團的利益而隨意虛構「英雄」,導致了「英雄」的娛樂化。
學者張檸認為:對英雄身份的確認,既不能靠選舉,也不能靠制度化支撐,只能靠人群在心理上的認同,英雄人格是通過身體能量展示自身的魅力,對錢財和權力不感興趣。因為權力的較量不是「力」的較量,而是「術」的較量。
從上面關於英雄的本義和人格化以及對於英雄意識形態化現狀的摘抄裡,我們可以反過頭來回到劉胡蘭死去的年代和成為這個社會認可的英雄的過程,進而將劉胡蘭從英雄的行列剝離出來,恢復她一個殉難者—對,劉胡蘭就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革命"的殉難者,而不是什麼英雄!
劉胡蘭死的時候才14歲,而且是死在內戰敵對一方的鍘刀下,其血腥程度和小小年級的極度反差刺激著人們的想像。但是,無庸置疑,不論賦予多麼高尚甚至極度崇高的藉口,內戰都是一個民族的悲劇,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而內戰的程度越慘烈,死的人越多,這種悲劇的色彩就越嚴重。從劉胡蘭死難的原因上看,最初的原因在於雲周西村新成立的黨組織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在某種程度上業績的需要,不經審判地絞死了政府任命的村長,而且據說這個村長並不是十惡不赦、惡貫滿盈。這種革命的恐怖主義引起了當地百姓的恐懼,就將這個消息報告給了當地駐軍。於是,報復不可避免地發生,劉胡蘭作為肇事者之一承當了革命恐怖行為的災難性結果;在那樣一個動盪年代,這樣的事件其實屢見不鮮。但是,因為一篇被戲劇化和美化了的報導,劉胡蘭竟然吸引了中共最高領導者毛澤東的注意,並且被偉大領袖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再於是,根據革命運動造神的需要,殉難者成了臉譜化的英雄,歷史的真相被修改得越來越接近革命浪漫主義的想像,而劉胡蘭就這樣成了一個被意識形態和革命需要被漫畫出來的英雄,讓人們盲目崇拜了幾十年。
時間在路上走,歷史也在逐漸顯現著它應該具有的面目,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甚至對於一個時代來說,英雄輩出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就像注水肉會令肉失去它應該具有的鮮香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