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的藏族老人金藏,每隔兩天就會來到距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約20公里的文成公主廟虔誠朝拜。作為藏、漢兩族信徒心中的聖地,這座廟宇儘管已歷經了千餘年的風雨,但依然香火不斷,朝拜者絡繹不絕。
文成公主廟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巴塘鄉貝囊溝,藏語稱「那巴裡囊則拉康」,又稱貝大日如來佛石窟寺。雖然寺廟在藏區規模並不算大,但卻因當年文成公主曾在這裡駐留並鑿有九尊佛像而聲名遠揚。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公元641年,她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西行約3000公里,歷經千難萬險,到達拉薩,與吐蕃讚普松讚干布聯姻,對促進唐與吐蕃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友好、合作關係,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作綠度母的化身,受到藏族人極大崇敬。
在貝囊溝,記者看到,公主當年下令彫刻的九尊巨幅佛像就在寺廟大殿正上方的岩壁上。正中是一尊高約7米的主佛像,佛像頭戴朝冠,兩耳佩有垂至兩腮的金環,身著唐代盛裝。在主佛像的兩側,各有四尊高約4米的佛像。
玉樹藏族自治州文體廣電局副局長才旦扎西告訴記者,貝囊溝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在這裡,當地藏族頭領和群眾為公主舉行了她進入吐蕃地界以來第一次極為隆重熱烈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為了答謝當地藏族人民,她親率工匠在貝囊溝內的懸崖峭壁上浮雕鑿刻了各種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經文等數十處。廟宇內的九尊佛像就是當時遺留下的古蹟。
才旦扎西說,根據傳說,文成公主走後,遠近的僧侶和善男信女,紛紛來到貝囊溝觀看,膜拜,很多人還參照兩位公主的做法,在貝囊溝和勒巴溝的岩崖上鑿刻佛像和經文,久而久之,這裡大部分岩石和石頭都被人們刻上佛像和經文。
如今,在文成公主廟附近和勒巴溝內,無論是山上,還是水中,到處可見刻著六字真言和佛經的石頭,當地人稱這種石頭為「嘛呢石」,勒巴溝因此被譽為「山嘛呢、水嘛呢,山山水水皆嘛呢」。
從西藏前來朝拜的信徒仁青告訴記者,雖然文成公主廟並不大,但它卻是藏、漢兩個民族友誼的象徵。在藏族人心目中,文成公主是菩薩的化身,勒巴溝則是一個真正聖潔的地方,所以大家才不遠千里前來朝拜,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