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陰謀交錯、刀光劍影的戰國時代,各路英雄豪傑赤膊上陣,其間也混雜著好多姦佞與瘋子。數點當時那幫著名戰將,以虐殺為樂者,當首推屠夫白起其人。白魔算是攻城掠地的能者,被窮兵黷武的秦國官方視為功臣,進而奉為一種國家精神,所張揚的則是酷虐生靈的流血崇拜。
人品與流品大為異化的白起,在著名的「長平之役」時,以詭道得其先機,兵法上自是勝了一籌,以致斷了趙軍糧道,逼其分割為二,彼此無法呼應,最後破敵全勝。此時,好殺成性的白起,屠癮發作,成歇斯底里狀,遂將已經投降的四十多萬趙軍將士,「詐而盡坑之」,也就是全都活埋了。如此對待戰俘,不僅令「趙人大震」,而且引起當時的「國際社會」的譴責。
看似凱旋的秦軍,在這個屠夫將軍的指揮下,傷亡也很慘重,此為虐殺之報。據《史記》記載,白起後來也承認代價很大,他說:「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面對時局,白起殺氣再起,請求授權踏平趙國。
但是,懂得「國際政治」的秦相範雎,擔心激起「世界公憤」,便勸說秦王就此罷兵,接受趙國割地賠款的請求就是了。秦王權衡利弊之後,下令停戰。沒想到,這使白起耿耿於懷,怒氣揮之不去。
次年,秦王因故,又準備攻打趙國,白起隨即表態,不同意伐趙,理由是:「趙自長平以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厚幣,四面出嫁,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為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戎;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他說得振振有詞,但秦王就是不予理會。
就這樣,秦軍進兵趙國,始有小勝,後遭重創,迫於無奈,秦王想起殺人狂白起,於是請他擔任秦軍統帥。然而,以為可以「拿把」的白起,居然裝病,表示不能帶兵打仗。秦相範雎知道是怎麼回事,立即對他加以責問,叫他別耍脾氣了。白起不服,辯解了一番,就是藉故不去。
秦王聞訊,立即火了,一邊命令秦軍繼續進攻,一邊準備懲罰一下不服從命令的下屬。說來也巧,秦軍屢戰屢敗,而趙軍誓死衛國,彼此殺得天昏地暗,自是血流成河。
白起幸災樂禍,逢人便說:「大王不聽臣計,看現在怎麼樣了!」秦王聽說他竟敢如此揶揄領袖,怒不可遏,立刻撤了白起的官職,並勒令他去西部邊陲守土。白起心存不滿,拖了兩個月,依然遲遲不肯動身。秦王見他這樣,知道他在抗命,「其意尚怏怏不服」,乃頓起殺意,下令賜他一把利劍,逼他自刎了斷。白起終知大禍臨頭,但仍以秦國老帥自居,於引劍自刎之際,大喊道:「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顯然,他根本想不通,甚覺冤枉。但是,轉念一想,卻又明白過來:真是報應啊!所以,他死時留話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言畢,自殺謝罪。殺人如麻的白起,在天理循環的冥冥定數中,終於死於非命,雖然最後他也有了一點懺悔意識。畢竟,一切都晚了,那麼多亡魂是不會放過他的,其中也包括他手下的陣亡將士。
作為戰國名將的白起,儘管精通兵法,但他還是犯了兵家大忌,尤其是坑殺戰俘之事,完全敗壞了軍事遊戲的規則,流風所及,非常惡劣。因此,後世名家則多予剖析,如大哲學家何晏就曾指出:「白起之降趙卒,詐而坑其四十萬;豈徒酷暴之謂乎!……戰殺雖難,降殺雖易,然降殺之為害,禍大於劇戰也。」古往今來,戰爭的最高境界,乃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威懾住就可以了。在漢字中,「武」字,即由「止戈」二字合成,其本意不言自明。而這,恰恰代表了中國兵法思想中的經典武道,是為戰爭哲學中的風雅規則。
若就白起現象而言,其所帶給後人的教訓與啟示,應該是很多的,而且不僅僅限於簡單的平面敘述。這裡面還有屠戮與人道的關係,惡業與天報的輪迴,以及規則與懺悔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