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08-17 23:30:58作者:姜曼、劉海琴、劉科
日前有媒體報導,一位大學生為了把暑期調查的成果發表出來,找到該報社一位不認識的記者,並在實踐調查報告中夾進300元錢。他說他也是被逼無奈,老師要求調研成果必須髮表。這種事今年在南京媒體圈屢見不鮮。投稿本身由學生自己送來的很少,大多數是學生、老師找朋友、托關係要求「幫忙」的。
「被逼無奈」找記者幫忙發稿
記者今年暑假就碰到5撥人希望發表學生調查報告,不過並未發生「行賄」事件。暑假一開始,某校學生會副主席就打來電話,表示今年有社會實踐,希望能給予報導;隨後,還有一位學生直接將調查報告傳真到報社。其餘的三撥則全是受人之托找記者幫忙的。
其中一位朋友說他也是「被逼無奈」,他的朋友在某高校外院團委工作,學校團委要求他們必須開展暑期實踐活動,為此院團委自己策劃了5個選題,找了100多名學生組成小分隊展開了調研。調研報告出來了,要想在學校的評比中獲優,明年爭取更多的學生活動資金,最關鍵的就是要在媒體上發表。為此,他找到記者的朋友,一下子給了5份調研報告。
實踐活動見報才能加學分
「姐姐,你幫幫我們吧!我們覺得活動很好,你看,外來工子弟沒有城市裡孩子這麼好的條件,我們聯繫了農民工子弟學校,帶孩子們玩,給他們講故事,你就給我們報導出來吧,發張圖片也行。我們要見報了才能拿學分。」一個大一的女生苦苦哀求記者跟他們去一次民工子弟小學。
見報了才能拿學分?高校會定這樣的規矩?記者從該校其他學生和老師那裡打聽到,社會實踐不是要見報才能拿學分,而是見報了才能加學分。張同學一放暑假就開始忙著搞他的活動,他說學長告訴他,開學時院系和學校會進行社會實踐評比,如果想優勝,就要想辦法讓實踐見報,只要有一篇報導,優勝就不是難事,而得到優等評價的學生將加學分。加分的多少還和報導他們實踐活動的報紙級別有關,報紙級別越高,加分也就越多。
老師:不希望學生太功利
「說得嚴重點,現在的社會實踐評獎整個都扭曲了!」南京一所高校負責學生工作的王老師說這話時,語氣裡帶著點氣憤和無奈。
王老師說,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不管是搞調查也好,還是做一些有益的服務也好,都應該是有益的,但一旦有評獎,味道就變了。「既然要評獎,就要有參考標準,見報的篇數和報紙的級別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學校和學校之間比,要看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這些國家大報的篇數;而學校裡比呢,則主要比上地方報的篇數和版面。我們當老師的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希望學生帶著功利心做社會實踐,但我們的力量不夠啊!」
媒體、學校、社會形成合力
「教學生產要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社會實踐對於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非常重要。學生可以進行一些考察,接觸社會,將來才能‘社會化’。」南京市教科所所長劉永和說。他認為,衡量學生社會實踐的標準,應該是學生通過實踐得到了什麼知識、獲得了什麼體驗、有了什麼成長。如果要求學生的活動見報了就能怎樣怎樣,那學校就是沒有正確理解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意義。
劉永和說,學生帶著功利的心態托關係找報社讓活動見報,可見學校的評價機制顯然出了問題。他認為,國外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要個證明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我們國家找到關係蓋個章出示個證明就簡單得多,這是信譽度的問題。他呼籲媒體、學校和社會各單位一起齊心協力做好學生社會實踐的工作,而不是簡單地「敷衍」或者「幫忙」。
「被逼無奈」找記者幫忙發稿
記者今年暑假就碰到5撥人希望發表學生調查報告,不過並未發生「行賄」事件。暑假一開始,某校學生會副主席就打來電話,表示今年有社會實踐,希望能給予報導;隨後,還有一位學生直接將調查報告傳真到報社。其餘的三撥則全是受人之托找記者幫忙的。
其中一位朋友說他也是「被逼無奈」,他的朋友在某高校外院團委工作,學校團委要求他們必須開展暑期實踐活動,為此院團委自己策劃了5個選題,找了100多名學生組成小分隊展開了調研。調研報告出來了,要想在學校的評比中獲優,明年爭取更多的學生活動資金,最關鍵的就是要在媒體上發表。為此,他找到記者的朋友,一下子給了5份調研報告。
實踐活動見報才能加學分
「姐姐,你幫幫我們吧!我們覺得活動很好,你看,外來工子弟沒有城市裡孩子這麼好的條件,我們聯繫了農民工子弟學校,帶孩子們玩,給他們講故事,你就給我們報導出來吧,發張圖片也行。我們要見報了才能拿學分。」一個大一的女生苦苦哀求記者跟他們去一次民工子弟小學。
見報了才能拿學分?高校會定這樣的規矩?記者從該校其他學生和老師那裡打聽到,社會實踐不是要見報才能拿學分,而是見報了才能加學分。張同學一放暑假就開始忙著搞他的活動,他說學長告訴他,開學時院系和學校會進行社會實踐評比,如果想優勝,就要想辦法讓實踐見報,只要有一篇報導,優勝就不是難事,而得到優等評價的學生將加學分。加分的多少還和報導他們實踐活動的報紙級別有關,報紙級別越高,加分也就越多。
老師:不希望學生太功利
「說得嚴重點,現在的社會實踐評獎整個都扭曲了!」南京一所高校負責學生工作的王老師說這話時,語氣裡帶著點氣憤和無奈。
王老師說,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不管是搞調查也好,還是做一些有益的服務也好,都應該是有益的,但一旦有評獎,味道就變了。「既然要評獎,就要有參考標準,見報的篇數和報紙的級別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學校和學校之間比,要看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這些國家大報的篇數;而學校裡比呢,則主要比上地方報的篇數和版面。我們當老師的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希望學生帶著功利心做社會實踐,但我們的力量不夠啊!」
媒體、學校、社會形成合力
「教學生產要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社會實踐對於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非常重要。學生可以進行一些考察,接觸社會,將來才能‘社會化’。」南京市教科所所長劉永和說。他認為,衡量學生社會實踐的標準,應該是學生通過實踐得到了什麼知識、獲得了什麼體驗、有了什麼成長。如果要求學生的活動見報了就能怎樣怎樣,那學校就是沒有正確理解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意義。
劉永和說,學生帶著功利的心態托關係找報社讓活動見報,可見學校的評價機制顯然出了問題。他認為,國外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要個證明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我們國家找到關係蓋個章出示個證明就簡單得多,這是信譽度的問題。他呼籲媒體、學校和社會各單位一起齊心協力做好學生社會實踐的工作,而不是簡單地「敷衍」或者「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