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07-31 16:06:30作者:
中國專利申請總量已突破300萬件,數量升為世界第一,「為中國專利事業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但與此同時,「問題專利」和「垃圾專利」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甚至有人認為,其數量之多可能佔到了所有授權專利的50%,甚至80%以上—2006年6月27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布,中國專利申請總量突破300萬件,「為中國專利事業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然而與預料相反的是,這一消息似乎並未得到更多的關注。而已長達兩年之久的「萬艾可」糾紛案倒是始終吸引著各方的眼球:這場糾紛的主角已經從輝瑞與國內12廠家聯盟變成了輝瑞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下稱「複審委」)。
這已不是複審委第一次站在被告席上了。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馬來客曾透露,僅2002年,北京市一中院審理的專利複審委員會作為被告的案件就達161起,而去年這一數字已達265件。
專利有效性遭到質疑,是複審委屢次站上被告席的最大因由。
近年來,隨著自主創新的意識漸強及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中國商標註冊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一躍而上,很快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核心專利缺失及專利轉化率低等問題都使得外界開始質疑,300萬專利到底多少真正有效?
「問題專利」和「垃圾專利」有多少—80%還是1%
去年,一樁「竹地毯」官司把竹鄉浙江安吉眾多生產者告上了法庭,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世代沿用的編製技術,怎麼就忽然把連雲港一家公司給「侵權」了。雖然複審委最終作出的審查宣告,原告—連雲港某公司的「竹地毯」外觀設計專利權全部無效。但這一官司不僅讓原告為「維權」而身陷糾紛漩渦,也讓安吉的生產商因官司而喪失大量的訂單,可謂兩敗俱傷。
而近期,第98屆廣交會上轟動一時的數十家玩具老闆緊急搶救十二生肖外觀設計的案例,更是將專利有效性的質疑推上了高峰。在他們看來,十二生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怎麼可以被一家企業申請當作外觀設計專利呢?
「中國的麵條是否也該向義大利通心粉收專利費呢?」面對上述種種看似可笑的專利糾紛,有網友這樣諷刺。而隨著無效專利案的頻發,一個非官方的詞語—「垃圾專利」也開始在坊間流行。
「目前中國‘問題專利’和‘垃圾專利’佔所有授權專利的80%以上。」去年11月,在粵閩沿海城市保護知識產權協作會議暨專利執法研討會上,原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楊金琪道出這樣一番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垃圾專利」迅速引來各方質疑,並且出現「50%」及「80%」等不同版本。
「‘中國垃圾專利比重超過50%’這樣的消息,是嚴重違背事實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對此正式回應說。
據複審委7月27日向《中國經濟週刊》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複審委受理無效專利申請總計2087件,相較於2004年增長9.6%,佔當年專利申請受理量不到1%。「這個比例較於專利申請量的增速來說應當並不高。」複審委副主任李永紅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這個比率與美國、歐盟的數字也較接近。「不能將被請求無效的專利中請求成立的(即被無效的)比例,作為‘垃圾專利’的比例。」 田力普說。他表示。被宣告無效的專利中有一大部分屬於「問題專利」,不能簡單地將「問題專利」等同於「垃圾專利」,二者有本質區別。「我不同意‘垃圾專利’這一說法,雖然有企業濫用專利,但是這只是個別現象。」重慶市知識產權局局長張文日前也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
企業與知識產權部門—誰是「垃圾」製造者?
「既然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為專利了,那就應該保證這個專利是有效的,現在複審委又把它推翻,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對於無效專利問題,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反問道。和這位業內人士一樣,在總結所謂「無效專利」、「垃圾專利」氾濫時,很多人將第一板子就打到了專利授權人——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頭上,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審查專利申請時沒有嚴格把關,才導致大量「垃圾專利」產生。從網友關於「垃圾專利」的判斷來看,很重要的一個標準是指沒有任何創新內容的專利,這些所謂的「垃圾專利」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兩個領域。
「究其原因,‘垃圾專利’的出現是因為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在申請前已是公知公用的東西,當事人將很多年前人們就已經司空見慣的東西拿來申請專利。」廣州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曾柳權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
此前,廣州市知識產權局法規處副處長李大文也表示,明知已經公開的東西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然後再作為自己的武器打擊競爭對手的行為,實際上是濫用專利權的一種表現。一些專利權人惡意申請專利授權,然後在各地提起多項訴訟,以圖在訴訟中拖垮競爭對手、索取高額權利金或者牟取商業利益。
但曾柳權也認為,無效專利產生的原因也和部分專利准入門檻低有關。根據專利法規定,發明專利的申請授權需要進行實質審查,而對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授權並不需要進行實質審查,也就是說只要申請不違反專利法的排除性規定,審查機關就必須授權。
「外觀設計與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不進行實質審查,不僅是中國,而且是許多國家都通行的做法。採用這一做法的原因主要是從節約社會成本的角度考慮的,」田力普說,「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創造高度有限,投入的開發成本也不多,申請的數量較大,如果全部都要進行實質審查,將會花費巨大的社會公共資源。」
無效專利「批發」與浪費公共資源—天平的兩端?
中國知識產權局一位官員也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雖然近年來,中國知識產權局已經在大批量招收審查員,但還是有大量審查工作要進行,工作壓力很大,現在審查的專利申請基本上都是上一年申報的。此外,從現實的角度,即便對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進行實審,也不可能窮盡所有情形。所以,「對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進行實審不可能也不可行」。
據《中國經濟週刊》瞭解,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從事審查工作的審查人員已達3000多人。儘管如此,依然有網友批評,現行專利制度在節省行政成本的同時,已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產品質量,導致無效專利「批量生產」。這不僅不利於自主創新,反而給一些不法廠商提供了興風作浪的空間。而無休止的行政裁決和司法訴訟也浪費了大量公共行政資源,企業、個人的經濟活力和創新積極性在內耗中受到打擊。對此,田力普也坦言:「不進行實審,在節約社會公共資源的同時,必然帶來良莠不齊的可能性,這是無法避免的。」
事實上,在避免「垃圾專利」產生這一問題上,中國知識產權局已經著手應對:啟動專利法第三次修改的準備工作,力求全面解決專利制度中存在的某些突出問題,其中包括改進外觀設計專利的審查和授權方式,完善實用新型檢索報告制度。「我們可以考慮設置一個前置程序,類似於實審的方式,對專利涉及到的相關問題進行檢索分析,這樣一些沒有創新價值的專利申請就可以直接攔在門外。」曾柳權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在其設想中,可以由地方專利管理部門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進行初步的判定,由於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很多都是老科技工作者,因而也有很多的經驗,不僅可以較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審查負擔,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對於沒有市場潛力的專利則引導申請人不予申請,以減少社會成本。
專利申請落入數字陷阱?
統計數據顯示,自1985年中國《專利法》通過開始實施到2000年初,中國專利申請總量首次達到100萬件。2004年3月,專利申請總量達到第2個100萬件。2006年6月,總量達到第3個100萬件。分別用時近15年、4年零3個月、2年零3個月。
通過數字對比不難發現,2000年以後專利申請呈現迅猛增長趨勢,並且這種熱度還在持續。數據顯示,去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髮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3種專利申請共476264件,同比增長34.6%。「這是近20年來最高的增長速度。」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說。在受理的3種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申請超過17萬件(國內發明專利申請為93485件,同比增長42.1%),實用新型申請為139566件,外觀設計申請為163371件。
「不要陷入數字陷阱」,7月23日,廣州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曾柳泉如是說。事實上,雖然國專利申請總量已經超過300萬件,但來自國內的專利申請多以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居多,發明專利數量僅佔19.9%,有核心競爭力的發明專利數量則更少,且主要集中在中藥、軟飲料、食品和漢字輸入法等領域。而來自國外的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佔86.6%。
統計數據還顯示,中國高科技領域中的發明專利,絕大多數來自國外。其中無線電傳輸、移動通訊、半導體、西藥、計算機領域,來自外國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發明專利,分別佔93%、91%、85%、69%、60%。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國的高端醫療設備、半導體及集成電路製造設備和光纖製造設備等基本從國外進口。其中中國石化裝備的80%,轎車製造裝備、數控機床、先進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都依賴進口。
「眾多產業缺乏自主的核心技術,成為我國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嚴重制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曾這樣坦言。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表示,「現在我國企業的低層次專利申請量太大,戰略專利申請太少。中國專利申請必須要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不要把數量作為救命稻草,不要被數量排行榜迷惑。一萬株小草頂不上一棵參天大樹,必須重視質量。一些明顯非專利的東西要堵住,垃圾出來之前就先把它扔進垃圾箱。」
然而與預料相反的是,這一消息似乎並未得到更多的關注。而已長達兩年之久的「萬艾可」糾紛案倒是始終吸引著各方的眼球:這場糾紛的主角已經從輝瑞與國內12廠家聯盟變成了輝瑞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下稱「複審委」)。
這已不是複審委第一次站在被告席上了。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馬來客曾透露,僅2002年,北京市一中院審理的專利複審委員會作為被告的案件就達161起,而去年這一數字已達265件。
專利有效性遭到質疑,是複審委屢次站上被告席的最大因由。
近年來,隨著自主創新的意識漸強及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中國商標註冊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一躍而上,很快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核心專利缺失及專利轉化率低等問題都使得外界開始質疑,300萬專利到底多少真正有效?
「問題專利」和「垃圾專利」有多少—80%還是1%
去年,一樁「竹地毯」官司把竹鄉浙江安吉眾多生產者告上了法庭,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世代沿用的編製技術,怎麼就忽然把連雲港一家公司給「侵權」了。雖然複審委最終作出的審查宣告,原告—連雲港某公司的「竹地毯」外觀設計專利權全部無效。但這一官司不僅讓原告為「維權」而身陷糾紛漩渦,也讓安吉的生產商因官司而喪失大量的訂單,可謂兩敗俱傷。
而近期,第98屆廣交會上轟動一時的數十家玩具老闆緊急搶救十二生肖外觀設計的案例,更是將專利有效性的質疑推上了高峰。在他們看來,十二生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怎麼可以被一家企業申請當作外觀設計專利呢?
「中國的麵條是否也該向義大利通心粉收專利費呢?」面對上述種種看似可笑的專利糾紛,有網友這樣諷刺。而隨著無效專利案的頻發,一個非官方的詞語—「垃圾專利」也開始在坊間流行。
「目前中國‘問題專利’和‘垃圾專利’佔所有授權專利的80%以上。」去年11月,在粵閩沿海城市保護知識產權協作會議暨專利執法研討會上,原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楊金琪道出這樣一番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垃圾專利」迅速引來各方質疑,並且出現「50%」及「80%」等不同版本。
「‘中國垃圾專利比重超過50%’這樣的消息,是嚴重違背事實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對此正式回應說。
據複審委7月27日向《中國經濟週刊》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複審委受理無效專利申請總計2087件,相較於2004年增長9.6%,佔當年專利申請受理量不到1%。「這個比例較於專利申請量的增速來說應當並不高。」複審委副主任李永紅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這個比率與美國、歐盟的數字也較接近。「不能將被請求無效的專利中請求成立的(即被無效的)比例,作為‘垃圾專利’的比例。」 田力普說。他表示。被宣告無效的專利中有一大部分屬於「問題專利」,不能簡單地將「問題專利」等同於「垃圾專利」,二者有本質區別。「我不同意‘垃圾專利’這一說法,雖然有企業濫用專利,但是這只是個別現象。」重慶市知識產權局局長張文日前也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
企業與知識產權部門—誰是「垃圾」製造者?
「既然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為專利了,那就應該保證這個專利是有效的,現在複審委又把它推翻,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對於無效專利問題,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反問道。和這位業內人士一樣,在總結所謂「無效專利」、「垃圾專利」氾濫時,很多人將第一板子就打到了專利授權人——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頭上,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審查專利申請時沒有嚴格把關,才導致大量「垃圾專利」產生。從網友關於「垃圾專利」的判斷來看,很重要的一個標準是指沒有任何創新內容的專利,這些所謂的「垃圾專利」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兩個領域。
「究其原因,‘垃圾專利’的出現是因為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在申請前已是公知公用的東西,當事人將很多年前人們就已經司空見慣的東西拿來申請專利。」廣州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曾柳權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
此前,廣州市知識產權局法規處副處長李大文也表示,明知已經公開的東西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然後再作為自己的武器打擊競爭對手的行為,實際上是濫用專利權的一種表現。一些專利權人惡意申請專利授權,然後在各地提起多項訴訟,以圖在訴訟中拖垮競爭對手、索取高額權利金或者牟取商業利益。
但曾柳權也認為,無效專利產生的原因也和部分專利准入門檻低有關。根據專利法規定,發明專利的申請授權需要進行實質審查,而對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授權並不需要進行實質審查,也就是說只要申請不違反專利法的排除性規定,審查機關就必須授權。
「外觀設計與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不進行實質審查,不僅是中國,而且是許多國家都通行的做法。採用這一做法的原因主要是從節約社會成本的角度考慮的,」田力普說,「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創造高度有限,投入的開發成本也不多,申請的數量較大,如果全部都要進行實質審查,將會花費巨大的社會公共資源。」
無效專利「批發」與浪費公共資源—天平的兩端?
中國知識產權局一位官員也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雖然近年來,中國知識產權局已經在大批量招收審查員,但還是有大量審查工作要進行,工作壓力很大,現在審查的專利申請基本上都是上一年申報的。此外,從現實的角度,即便對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進行實審,也不可能窮盡所有情形。所以,「對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進行實審不可能也不可行」。
據《中國經濟週刊》瞭解,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從事審查工作的審查人員已達3000多人。儘管如此,依然有網友批評,現行專利制度在節省行政成本的同時,已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產品質量,導致無效專利「批量生產」。這不僅不利於自主創新,反而給一些不法廠商提供了興風作浪的空間。而無休止的行政裁決和司法訴訟也浪費了大量公共行政資源,企業、個人的經濟活力和創新積極性在內耗中受到打擊。對此,田力普也坦言:「不進行實審,在節約社會公共資源的同時,必然帶來良莠不齊的可能性,這是無法避免的。」
事實上,在避免「垃圾專利」產生這一問題上,中國知識產權局已經著手應對:啟動專利法第三次修改的準備工作,力求全面解決專利制度中存在的某些突出問題,其中包括改進外觀設計專利的審查和授權方式,完善實用新型檢索報告制度。「我們可以考慮設置一個前置程序,類似於實審的方式,對專利涉及到的相關問題進行檢索分析,這樣一些沒有創新價值的專利申請就可以直接攔在門外。」曾柳權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在其設想中,可以由地方專利管理部門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進行初步的判定,由於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很多都是老科技工作者,因而也有很多的經驗,不僅可以較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審查負擔,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對於沒有市場潛力的專利則引導申請人不予申請,以減少社會成本。
專利申請落入數字陷阱?
統計數據顯示,自1985年中國《專利法》通過開始實施到2000年初,中國專利申請總量首次達到100萬件。2004年3月,專利申請總量達到第2個100萬件。2006年6月,總量達到第3個100萬件。分別用時近15年、4年零3個月、2年零3個月。
通過數字對比不難發現,2000年以後專利申請呈現迅猛增長趨勢,並且這種熱度還在持續。數據顯示,去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髮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3種專利申請共476264件,同比增長34.6%。「這是近20年來最高的增長速度。」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說。在受理的3種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申請超過17萬件(國內發明專利申請為93485件,同比增長42.1%),實用新型申請為139566件,外觀設計申請為163371件。
「不要陷入數字陷阱」,7月23日,廣州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曾柳泉如是說。事實上,雖然國專利申請總量已經超過300萬件,但來自國內的專利申請多以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居多,發明專利數量僅佔19.9%,有核心競爭力的發明專利數量則更少,且主要集中在中藥、軟飲料、食品和漢字輸入法等領域。而來自國外的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佔86.6%。
統計數據還顯示,中國高科技領域中的發明專利,絕大多數來自國外。其中無線電傳輸、移動通訊、半導體、西藥、計算機領域,來自外國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發明專利,分別佔93%、91%、85%、69%、60%。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國的高端醫療設備、半導體及集成電路製造設備和光纖製造設備等基本從國外進口。其中中國石化裝備的80%,轎車製造裝備、數控機床、先進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都依賴進口。
「眾多產業缺乏自主的核心技術,成為我國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嚴重制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曾這樣坦言。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表示,「現在我國企業的低層次專利申請量太大,戰略專利申請太少。中國專利申請必須要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不要把數量作為救命稻草,不要被數量排行榜迷惑。一萬株小草頂不上一棵參天大樹,必須重視質量。一些明顯非專利的東西要堵住,垃圾出來之前就先把它扔進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