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雙方爭議的接待規格問題上,結果仍是按美方安排,不是「國是訪問」,而僅僅是「一次訪問」。這種接待規格,反映出美方對胡錦濤有相當不滿,尤其是在美國朝野抱怨中國不公平貿易的情況下,布希政府不願給一個獨裁者正式晚宴(國宴)的接待。
其次在關鍵性的議題上,雙方都是各有打算,均無實質性讓步。例如胡錦濤最想談的是臺灣問題,期盼美國總統像上次接待到訪的中國總理溫家寶那樣,公開批評臺灣領導人。但美國國務院官員事先就表示,美國最不願意談臺灣問題;首先是美國對此毫無政策變化,其次是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向北京釋出錯誤信號,被胡錦濤利用來打壓臺灣。這次布希總統還是老生常談,強調反對台海兩岸任何一方改變台海現狀,不支持臺灣獨立。但胡錦濤當著布希總統的面,就竄改布希總統的原意,把「不支持」說成是「反對」。這兩個英文詞的意思不同,中文世界並不陌生,「不支持」僅表示對某種行動不予贊成,但對方仍堅持做,並沒有一個必須採取行動阻止或強迫改變的意思在內。而「反對」則有對方堅持要做,就可能不得不採取行動制止。美方一直使用「不支持」,是頗有用心的,標示美方既不扮演台海兩岸對峙的「協調人」,也不願裁決臺灣人民的選擇。
在布胡會當晚的臺灣TVBS電視的華府連線報導中,該家電視屏幕上則把布希說的「不支持」,硬是譯成「反對」,實有按中共意圖起舞,誤導臺灣觀眾之嫌。
胡錦濤熱中談臺灣問題,美方潑了冷水,讓北京的期待再次落空。同樣,美國期待的主要議題「中國的不公平貿易」和人民幣升值等問題,北京也毫無讓步,使美方的期待也完全落空。即使在答記者問時,胡錦濤也是套話、空話週旋,根本沒有任何實質性讓步,或具體的人民幣升值日期。
除了經貿摩擦之外,在制約北韓和伊朗發展核武問題上,胡錦濤也一如既往,只是敷衍美國;因為北京仍強調透過「和平手段」,等於仍是反對美國把德黑蘭執意發展核武問題遞交聯合國安理會。而被美國同樣關注的北韓發展核武問題,北京表示「六方會談」的各方都應靈活,等於潛在抱怨美方,而沒有公開批評最應該譴責的北韓政權。
至於其他美方關注的中國人權、宗教自由等問題,雙方也是各說各話,因為如有共識,美方早就會誇耀成布胡會的「突破」;但從會後雙方官僚氣十足的記者會來看,尤其是布希總統的一臉嚴肅、沈重相,也反映出雙方會談沒有任何重大成果。
從這次「布胡會」至少可以看出幾點:一是即使近期臺灣政府終止了國統綱領及機構,並被統派媒體渲染成美方如何不悅,但從布希總統的講話來看,美方並沒有就此批評臺灣,並公開表示不願意談這個問題,顯示臺灣的「廢統」沒有實質性影響「臺美關係」。
二是由於中美兩國在貿易領域的摩擦,北京和伊朗、北韓發展密切關係,中共滲透美國後院拉丁美洲等,都會相對導致臺灣問題在美國對中國政策上不會讓步。
三是江澤民時代北京試圖聯歐抗美,聯合中亞國家(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以「世界多極化」來平衡對抗美國的影響力。但胡錦濤上臺後,這種世界格局基本消失,聯歐夢破碎,上海合作組織已近名存實亡,因而胡錦濤被迫採取更為現實的對外政策,或者說「守勢」。胡錦濤這次訪美,北京的這種弱勢地位更為明確。
這次布胡會無法取得重大突破,除兩國政治制度和價值觀這些根本性因素不同外,也和兩國領導人不同的哲學理念有直接關係。技術官僚出身的胡錦濤,顯然喜歡用一些小恩小惠等權益性手段(臨時購買一百多億美國產品等),試圖縮小中美兩國之間的裂痕。而虔誠基督徒的布希總統,則繼承了雷根的理想主義對外政策(堅持原則,抗拒邪惡);透過向中東和全球推廣民主,來實踐這種理想主義。雖然布希政府仍強調台海要保持現狀,但布希的中東政策所代表的民主理念,會在相當的程度上影響到他對亞太問題和臺灣問題的處理。這種理念上的重大分歧,預示著中美兩國關係(至少在布希任期剩下的兩年餘之內),不會有實際改善。但由於雙方的相互需要(經貿和反恐等),兩國又會致力保持高層溝通,至少像這次「布胡會」這樣,維持一個表面的所謂「建設性關係」,繼續召開這種「一會各表」的高峰會。(曹長青,中國旅美作家)
轉載自: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