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科學家想要將沉船從睡夢中喚醒,計畫於近日正式開始實施打撈工作。「南海一號」商船上載有7萬件文物,價值無法估量。考古學家最初的挖掘發現,「南海一號」上的綠釉小瓷盤、錫壺、青白釉瓷器蓋和專門為國外市場設計的瓷製餐具依然光彩照人,保存完好。中國部分文物專家表示,「南海一號」沉船的價值甚至堪比秦始皇兵馬俑。
從「南海一號」打撈起來的各種瓷器,價值連城。
「水晶宮」中標方案的外觀效果模式。
透過博物館透明的牆壁,可以看見水下考古工作者潛水發掘打撈文物示範表演。
考古學家認為,「南海一號」歷史可追溯到宋朝(1127-1279),船體長25米,寬10米,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船體最大的中國古代貿易船隻。人們對從中國西部延伸到歐洲的「陸上絲綢之路」十分瞭解,相比而言,「海上絲綢之路」少為人知。不過,中國商人在大約2000年前便開始通過這條航線推銷其絲綢、瓷器和茶葉。「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南部港口廣東和福建開始,途經東南亞、阿拉伯國家,最終達到歐洲。
「南海一號」位於海下20米深處,船體被厚厚的淤泥所覆蓋,整體保存完好。為了更好地保留「南海一號」的原樣,科學家計畫使用巨型鋼製吊籃將沉船整體打撈出來,這種打撈方法在世界都沒有先例。接著,他們會在將沉船保存在一個博物館後的巨型的鹽水容器中。「南海一號」沉船於1987年被意外發現,隨後,科學家使用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準確地探明瞭它的位置。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張威告訴新華社:「這種發現在水下考古領域是前所未有的,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
按照正常程序,考古人員應該先將文物挖出來,然後再打撈沉船,但張維表示,此次科學家會將覆蓋著淤泥的「南海一號」整體移出來,以保護各種藝術珍品。「南海一號」沉船上面的二米厚淤泥對其完好保存至關重要,但這將使打撈工作極為困難。水下考古專家張萬星表示,「我們在海中看不到任何東西,只能通過在淤泥中摸索工作。」由於厚厚的淤泥,考古人員幾乎不可能對文物進行測量、製圖和拍照,而清除淤泥又會破壞船上的瓷器。
一艘專為打撈「南海一號」製造的救助打撈船預計將在今年5月完成。據悉廣東省政府將直接撥款1.6億元建造一個博物館,博物館的靈魂將是「水晶宮」,這是一個安裝有玻璃牆的展示廳,裡面充滿海水,從而能以同沉船所在海底位置完全一樣的水質、溫度及環境保存「南海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