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這是林語堂用以自況的一副對聯,以它來籠罩林語堂一生,應當說是恰如其分的。作為一位以中、英文雙語寫作而名家的人物,林語堂,嚴格說來不是一位學院派思想家,而是一位情趣廣泛駁雜、哲思隨處流露、文筆生動通俗的作家。他的旨趣不在理論探究,也從未系統論述過自由主義思想體系,但他的筆鋒卻自然而然地流淌出生氣勃勃的自由精神。在上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中,在對中國讀者傳播西方文化以及向西方讀者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林語堂廣有影響,蜚聲中外。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作為中國第三代基督徒,他從小就在教會學校接受教育,1912年上教會學校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 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他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他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因為翻譯「幽默」(Humor)一詞,提倡幽默文學,獲得「幽默大師」名聲;並著有《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風聲鶴唳》、《朱門》、《老子的智慧》、《蘇東坡傳》、《中國新聞輿論史》等經典名著。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林語堂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語堂在其散文和小說中,並沒有太多涉獵自由主義的嚴肅的系統的內容,這與他的信念有關。他曾在《生活的藝術》裡說:「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豎立成為一個系統時,它已死了三次,並被埋葬了三次了。」
然而他的一部專著--《中國新聞輿論史》,實際上卻真正圍繞著自由主義的核心--言論自由問題展開的,他特別仔細敘述與分析了新聞自由在中國的狀況,對中國的新聞輿論留下了極有價值的歷史敘述和基本評估,對在中國推展言論自由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該書分兩個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中國尚無新聞時期的社會輿論,第二部分是近代中國新聞業如何反映社會輿論。他試圖從這樣的描述中尋找古代民意和權力之間的關係,探明近代新聞能在多大程度上表達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