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這裡面提到與中國學生做對比的印度大學生,這幾年在軟體等IT行業頗出風頭,已經成為全世界皆關注的一個現象。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公布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缺乏訓練有素的畢業生,這可能阻礙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發展更先進的產業。
報告表示,中國大學生缺乏應用技能,英語水平低下,「只有10%的畢業生擁有去外企工作的技能」。這一點,正是深深地戳到了不少中國學生的痛處。
高材生的英語之痛
胡曉還記得,他從國內一所頂尖高校自動化系畢業時,曾經想法頗多,因為自身專業成績非常好,他想,這次一定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誰料第一個面試的外企就狠狠地打擊了胡曉,這家著名的國家跨國公司聲明並不太注重學生的專業背景,而是更加注意發展潛力,但是胡曉仍然憑藉自己敏銳的反應和在學校社團培養的良好組織能力贏得了該公司招聘人員的重視,進入了最後一輪的總裁面試。
「他說第一句話我就傻眼了,」令胡曉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眼前這位中國人竟然用英語向他頻頻發問,而胡曉只能紅著臉嘟囔「Sorry……Please pardon……My English is very poor……」當他5分鐘後「暈頭脹腦」地走出那間辦公室時,他聽到那位總裁對著電話說:「以後英語交流能力的考查應該提前,不要讓我再浪費時間了。」
那家公司的人事主管曾經非常遺憾地告訴胡曉:「我們知道你的能力很強,但是我們公司的職員在日常辦公中經常需要用英語直接和美國總公司聯繫,或者處理公文,所以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接收一個缺乏基本交流能力的職員。」
受到第一次打擊之後,胡曉並沒有灰心,他想,一些專業對口的企業可能會更加看重專業能力,不會僅僅因為英語而讓他這麼難堪。
結果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胡曉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有一家公司是讓一群人討論一個技術方案,這個我本來非常有優勢,但是他們給出的材料都是英語的,所以我只能一邊慢慢看著,一邊聽著旁邊專業比我差很多的人在那裡胡說;還有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員更加直接,問我有沒有託福成績,不到600分的他們根本懶得安排面試……」
幾個月後,胡曉決定和一家國有大型企業簽合同。即使現在想起當年非世界500強不去的豪情,胡曉還是略微有一些遺憾,「如果當時英語多練練就好了。」
令胡曉沒有想到的是,以他為代表的一批專業能力優秀,但是語言能力不夠的中國學生已經引起了麥肯錫的重視,麥肯錫在報告中指出的數據是:中國每年新培養出約60萬名工程師,是美國的9倍。然而,在中國160萬名年輕工程師中,只有約16萬名具備為跨國公司工作所需的實用技能和語言技能。10年後,中國將需要7.5萬名具備某種國際經驗的經理人。中國目前僅有約5000名此類人才。
麥肯錫還毫不留情地拿鄰國印度來和中國學生對比,在他們看來,英語熟練的印度學生明顯更加具有競爭力。
中國發展受限於英語?
如果英語能力僅僅是一個學生就業的問題,這份報告也許還不會引起這麼大關注。
麥肯錫從兩國學生英語能力的比較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印度掌握英語的程度更高,這一點將使印度比其競爭對手中國在實現技術雄心上更勝一籌。言下之意,因為人才優勢,印度將獲得對中國的產業優勢。
一個已經得到多方關注的例子是印度的軟體外包行業,目前印度已經成為最大的軟體外包中心,原因就在於印度技術人員比起歐美的技術人員工資低廉,比起中國的技術人員又具有語言優勢。「軟體外包其實門檻不高,只要有人就可以了。」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說,「不過現在中國很多新興軟體外包企業發展不好,確實和與國外同行交流不暢有關,中國技術人員工作能力沒有問題,工資也不高,但是軟體不像紡織品,不管說什麼語言造出來的全世界都可以穿。」
一位外資金融機構的人事高管也證實,「現在我們招聘應屆生的時候經常是業務強的英語不好,英語好的不懂業務,這很讓人為難,因為金融是一個全球性的業務,必須要求熟練掌握英語,但是這個行業又非常專業,我們不能招一群英語專業的人來吧。」他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盡量考慮一些專業背景的「海龜」,「但有時候發現,有些人在英國呆了兩年都還說不流利英語,真是莫名其妙,這種人肯定不善於與人溝通交流,我們怎麼可能錄取呢。」
如果麥肯錫的報告結論屬實,那麼中國將有可能因為人才問題而無法發展最新的產業以及應對迅速擴張的外資,中國和印度多年來的「龍象之爭」,竟然會輸在英語教育上。
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