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匯報報導,作為每年一度的傳統項目,復旦漢語言文字大賽主要考查漢語言的基本知識,包括漢字的結構、多音字的讀音、成語解釋等,每個學院、系都組隊參加。過去留學生隊常常是倒數第一、二名,這次卻躍居第一名。中國學生隊在基礎知識方面的優勢大大減弱,而在需要表演的部分,又不如留學生放得開,最終輸給了留學生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考慮到剛剛參加過高考的學生在漢語基礎知識上比較紮實,許多學院都是以一年級學生為主組隊參賽的。
復旦中文系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傅傑教授說:「正如古話說的,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不少中國學生並不領會母語的優美,對母語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學生更願意花時間研究中國文字背後的文化現象」, 相比之下,留學生對語言背後的文化現象更為關注,這也使他們對漢語言有一個比較寬的理解面。比如,他們會注意,「呱呱墜地」不能讀作「guaguazhuidi」,「炙手可熱」並不是東西太燙手。
徐曉,一位中學語文老師,在分析國人漢語不及外國人的原因時指出,目前國內盛行的功利教育是真正的禍根。現在漢語言文字不僅在大學生中不受重視,即使在中小學也都愈來愈不受重視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下,一切的教學都非常現實而功利化了。中學數理化的課時一加再加,可語文早已取消了早讀。許多校園已多年未聽見誦讀聲了。美讀吟誦,千百年學語文從未離開過此,這是學語文的根本之法。然而,許多學生包括中學生能在各種場所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卻不能說一口漂亮的中文。這一切源於升學及就業的需要。
徐曉還引用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的話:「語言是種族的特徵,是血肉關係中最親密、最不易泯滅的部分。」法國為確保自己語言的純潔性,已經把保衛法語的條款寫入了憲法。以色列人為捍衛自己的母語希伯萊文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與這些國家相比,我不得不再一次為功利教育下的漢語的式微而感到悲哀。」
為此徐曉呼籲,摒棄功利性的應試教育,把漢語言文字的教學作為弘揚民族精神,繼承民族傳統的大事來抓。這樣才上對得起我們的祖先,下對得起我們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