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沒那麼『老孔』,晚上要『學習文件』。」
「哈哈,假正經,你知不知道你都成了我的『偶像』了。」
這樣莫名其妙的對話在校園裡隨時都可能發生,校外人士乍聽簡直一頭霧水,就像進了威虎山到處都是「天王蓋地虎」。在不久前昆明舉行的第三屆雲南高校青年學術科技節作品競賽展上,雲南大理學院文學院學生田映輝提交的《大學生校園流行語調查及分析》(調查採用問卷和個案相結合的方法,有效問卷886份,個案20餘人),向人們揭示了校園暗語的個中「秘密」。
「大學校園現在就像是一個詞語的新天地,各種新詞兒層出不窮,使用頻率也很高,真可謂玄機種種,密碼多多。」田映輝說,「大學校園的流行語集中反映了大學生的心理、個性特點,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特徵和社會現實。」
□隱私、避諱與叛逆表達的衝動
校園流行語的使用對象多在學生之間,這種交流有著很強的「傳染性」。調查發現,45.4%熱戀中的學生會說「和你在一起的感覺真好」,49.0%失戀的學生會說「希望我們還是朋友」。此外,「5201314(我愛你一生一世)」等網路聊天語言也是戀人間常用的表達方法。
在抱怨、無奈、氣憤時,學生們愛用「有沒有搞錯」、「這叫什麼鬼事」、「崩潰」、「你以為你是誰」等發泄情緒。
校園流行語使用之初,常常有保護隱私和表達避諱的目的。比如「研究國粹」、「砌長城」、「學習文件」指打麻將;「特困生」指早上第一節課就打瞌睡的同學;「教(覺)皇」指嗜睡的人;「恐龍」指很醜的女生;假正經就說是「老孔」;而「軋馬路」、「青春必修課」、「晒月亮」、「甜蜜一下」等則統統是戀愛用語,指外出約會。
還有一類校園流行語則純粹是出於對刻板語言的叛逆心理,故意轉義或採用與原詞相反的意思,僅僅做個語言遊戲,並不具有攻擊性。如「大喜(洗)之日」、「奮(粉)發圖強(塗牆)」、「偶像」(讓人作嘔的對象)、「天才」(天生的蠢材)、「神童」(神經病兒童)、「可愛」(可憐沒人愛)等。
校園流行語大多數是幽默的,學生們都想創造屬於自己這個群體的語言,而這一代人深受娛樂文化的影響,他們「創新」的詞語也帶有鮮明的娛樂化風格,這也說明目前的大學生擁有相對寬鬆的環境、充裕的時間、強大的接受力和強烈的表現欲。
□情緒、時尚與生活節奏的激盪
作為一種流變的語言符號,流行語最直接地反映社會現實的某些變化和社會心理的變遷。當下校園的流行語也不例外。
如學生們時下常掛在嘴邊的「沒意思」、「痛苦啊」、「暈」、「鬱悶」、「噁心」、「考研」、「挂科」(考試沒過)、「考級」(各種等級證書)、「考研」、「就業」等流行語,不僅說明學生存在無奈、自嘲、煩躁的情緒,心態不很成熟,也隱含著對高等教育現狀的不滿和迂迴的批評。
調查顯示,大學生使用流行語,34.0%是受同學影響,33.9%是受娛樂性電視節目和時尚雜誌影響,26.8%受廣告語影響,19.1%受網路語言影響,對現實生活感悟的只有12.6%。此外,37.7%的學生喜歡網路聊天室裡的常用語或影視作品中流行話語,並將它運用到生活中來。
有61.6%的學生認為自己使用流行語的意圖是表達情緒,21.0%的人是為了引起異性的注意,另有21.0%的是為了求新求異求新鮮,還有14.9%的是為了扮酷。
大學生受教育程度高,吸收的新知識新信息多,語言信息量大,所以新詞語就會不斷湧現。在知識創新的時代,大學生掛在嘴邊的詞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了新事物、新觀念,令人目不暇接。
調查顯示,27.9%的學生認為創造新詞是一種時尚,這種求新求異的心態和極強的表現欲,使他們對新詞語充滿好感,對鮮活、生動、新奇的詞彙很青睞。
生活節奏加快也促使校園新詞彙流行。大學生崇尚簡潔、方便、快捷,他們迫切需要縮短表述和寫作時間,將複雜的文字簡化或用數字、英文字母等代替,因此在語言表達方面也顯示出快節奏的風格,不少讓歲數大的人難以理解的縮略語、代用語很快在年輕人當中風行起來。比如:「青協」(青年志願者協會)、「學管辦」(學生綜合管理辦公室)、286(智商低)、7456(氣死我了)、我T(踢)你、BT(變態)等。
□怎麼看流行語對規範語言的沖刷現象
調查顯示,校園流行語引發了兩方面的爭議。
語言學學者認為,流行語對漢語是一種污染,是對民族語言的戲謔和反叛,是小群體為了團體交流方便,根據自己的愛好編造出來的,是不健康的苗頭。
社會學學者認為,校園出現大量反常規語言,會對語言教育帶來消極影響,呼籲大學生校園流行語要找找方向。
心理學學者認為,校園流行語良莠不齊,尤其是負面詞太多,不利於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淨化校園語言。
不少大學教師認為,年輕人迷戀流行的事物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好尺度,應該注重自身文化內涵和能力素養的提高。
一些同學覺得,校園流行語作為一種純粹的休閑搞笑可以,但一味模仿就顯得很庸俗,「痞子味」的言語不適合校園的文化氛圍。
而持相反觀點的一些專家則認為流行語豐富了我們的話語空間,對原生態的生活形式有很強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意味。新詞語的活躍程度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城市活力的指標。這些專家也承認,有的流行語潛在地消解了一些具有嚴肅意義的內容。不過,這也是後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語言文化現象。
田映輝在雲南大理學院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對流行語持一種親近態度。有43.6%的受訪學生認為「創造新詞彙是個人自由」,22.9%的學生認為這「有利於漢語言的豐富」,15.4%的人認為「很酷、表現大學生個性」,36.2%的人樂於接受流行語,並有意創造新詞彙或運用新詞彙。
有同學解釋說,這些非常規的校園流行語是大學生自娛自樂、自我解壓的一種方法。它只是特定年齡、特定範圍的特定表述,「在大街上我們不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