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社會分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最終的結果是形成兩個越來越大的集團,即強勢集團和弱勢集團。強勢集團大體包括權力的擁有者和上層知識份子。他們構成了一個集團,並已基本形成穩定的聯盟,這個聯盟決定著中國社會的基本走向。另外一個社會集團:弱勢群體,包括農民、下崗職工等。由於這樣一個基本格局的形成,使得我們對一些基本問題不得不放在這個格局當中去考慮。
其次,這種格局趨勢已基本定型化了。改革是一種利益調整的過程,但最近幾年的改革與80年代有很大的不同。80年代的改革處在利益調整的過程當中,而最近幾年利益調整的結果已大體定型。即誰是窮人、誰是富人;誰是強勢、誰是弱勢已基本定型,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了。我把這一過程稱之爲結構定型化的過程,這個定型化的過程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階層間的門坎開始出現,階層內部逐步出現認同意識。同時也出現了不同階層間的對立意識。對內來說是「我們」的意識,對外來說是「他們」的意識。
三是社會流動出現新的趨勢。由於社會在不斷地尋求變遷,與此同時就面臨著城市化的進程,階層之間的流動有降下來的趨勢,這與階層間邊界的出現、門坎的出現是有關係的。在一些比較弱的階層上出現凝固化的趨勢,如工人。工人在改革之前還有一些流動的機會,如提幹,提不了干還有從機關到科室的機會。但是這幾年工人想發生變化已非常困難,機會越來越少。這種流動減少的結果導致對未來的期望發生變化。社會流動減弱的趨勢還包含著一層意思,就是向下的流動,向下流動是這幾年逐漸形成的。大部分農民(不是小部分農民)生活水平是絕對下降了,還包括一部分失業下崗的職工,以及部分農民工,這是中國社會出現的一個新的現象。
四是從80年代到90年代,一部分人的社會心態發生變化,開始產生挫折感。80年代社會資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個體戶、工人、知識份子,每個階層有它的不滿,有他自豪的一面,也有可保留的一面。但90年代卻存在著普遍的不平衡感,特別是到了90年代末期,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由普遍的不平衡感變成了一部分群體嚴重的挫折感。因此,我們應當關注社會層面上發生的這些變化。
第二,失業問題。我提出兩個概念:
一個概念是老失業群體,主要是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失業群體。就這個群體來說,第一個判斷是已經到了最高峰。第二個判斷是從年齡結構來說,大體在40-50歲之間,由於年淶謀浠(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