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名弘歷,屬兔。25歲登極,在位60年,太上皇4年,享年89歲。乾隆的祖父康熙實際執政53年,乾隆實際執政63年。>>>延伸閱讀: 貞觀王朝因何成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乾隆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乾隆又是在民間傳聞最多、被文藝作品演繹最多和官方文獻記載疑點最多的皇帝之一。出生地點之謎清朝12位皇帝中,出生地點不明的只有兩位皇帝,這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高宗弘歷。努爾哈赤出生時還沒有創製滿文,他當時也不是什麼顯赫人物,所以他的出生地沒有留下明確的文字記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乾隆不一樣,乾隆是雍正帝的第四個兒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出生,他的出生地怎麼會不確定呢?這裡面必定大有蹊蹺。
關於乾隆的出生地,他的父母都沒有留下明確的說法,倒是乾隆自己曾經反覆說明,這就是關於乾隆出生地的第一種說法 雍和宮說。
乾隆自己認為:他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門內,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裡原是雍親王的府邸,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府,當時並不叫雍和宮。乾隆登極後,把他父親雍正的畫像供奉在這座府第裡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誦經,後來這裡就改名叫雍和宮。乾隆曾經多次以詩或以詩注的形式,表明自己出生在雍和宮。
(1)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乾隆在《新正詣雍和宮禮佛即景志感》詩中,有「到斯每憶我生初」的詩句。這說明乾隆本人認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宮。
(2)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春,乾隆又一次在《新正雍和宮瞻禮》的詩中說:「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在這裡,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指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乾隆自己說自己出生在雍和宮東廂,應當算是比較權威的說法。
(3)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新春,乾隆再一次到雍和宮禮佛時說:「十二初齡才離此,訝今瞥眼七旬人。」在這首詩下注云:「康熙六十一年始蒙皇祖養育宮中,雍正年間遂永居宮內。」
(4)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初七日,乾隆作《人日雍和宮瞻禮》詩注云:「余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康熙辛卯年為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月初七過去稱作「人日」。據晉朝董勛《答問禮俗說》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乾隆每年正月初七日都要來到雍和宮瞻禮,平時路過這裡也要進去小駐片刻。
(5)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又作《新正雍和宮瞻禮》詩云:「豈期蒞政忽焉老,尚憶生初於是孩。」其下自注云:「予以康熙辛卯生於是宮,至十二歲始蒙皇祖養育宮中。」
(6)乾隆還有一次到雍和宮瞻仰禮拜,爾後作了一首詩。據《清高宗御製詩集》記載:「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乾隆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日(人日)這一天,到雍和宮瞻禮,總是唸唸不忘當初就是出生在這裡。
從以上六個例子來看,乾隆一貫認為自己就出生在雍和宮。乾隆晚年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語可能有所耳聞,他的詩作就是強調自己確實生在雍和宮。
但是,乾隆皇帝還在位的時期,就有人對他的出生地發出不同的議論,認為他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就是關於乾隆出生地的第二種說法 避暑山莊說。
(1)當時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江蘇武進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進士,後入值軍機處,任軍機章京,瞭解很多宮廷掌故與秘聞。他隨乾隆一起去避暑山莊,去木蘭秋 (xi n),寫下《扈蹕(b )秋 紀事三十四首》(收在《韞山堂詩集》),其中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
慶善祥開華渚虹,降生猶憶舊時宮。
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
管世銘在這首詩的後面有個原注,說:「獅子園為皇上降生之地,常於憲廟忌辰臨駐。」這裡明確地說:獅子園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在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這裡小住幾天。
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座形狀像獅子的山峰而得名。康熙到熱河避暑時,雍正作為皇子經常隨駕前往,獅子園便是雍親王一家當時在熱河的住處。管世銘等一些朝野人士認為:避暑山莊獅子園是乾隆的降生地。
(2)嘉慶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86歲大壽,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跟隨去了,寫下《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行慶賀禮恭紀》詩慶賀。詩中提到乾隆的出生:「肇建山莊辛卯年,壽同無量慶因緣。」其詩下注云:「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嘉慶在詩後註解說,皇祖康熙辛卯年(康熙五十年)題寫了「避暑山莊」匾額,皇父乾隆也恰好於這年降生在山莊,這是值得慶賀的福壽無量的因緣!然而,有人認為「都福之庭」是泛指,不一定在避暑山莊。
(3)嘉慶二年(1797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紀》詩祝壽,在詩文的註釋中,嘉慶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說得更明確了:「敬惟皇父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嘉慶在這裡明白無誤地點明皇父乾隆誕生於避暑山莊的都福之庭。
嘉慶以上兩次詩注都表明:皇父乾隆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但是,在十幾年後,嘉慶卻放棄了皇父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登極以後,都要為先帝纂修《實錄》(記載一生經歷、言行和功業)和《聖訓》(皇帝的訓諭)。嘉慶十年(1805年),嘉慶帝命朝臣編修乾隆《實錄》和《聖訓》。嘉慶在審閱呈送稿時,發現《實錄》和《聖訓》稿都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寫成了雍和宮。他命編修大臣進行認真核查。這時,翰林出身的文華殿大學士劉鳳誥,把乾隆當年寫的詩找出來,凡是乾隆自己說出生在雍和宮的地方都夾上黃簽,呈送嘉慶審閱。嘉慶面對皇父御製詩及注,感到問題十分嚴重。嘉慶在皇父出生地的問題上,怎能違背皇父本人的旨意呢!於是,嘉慶放棄了皇父出生在避暑山莊獅子園的說法,改為出生在雍和宮的說法。嘉慶命在《實錄》和《聖訓》裡這樣記載乾隆皇帝的出生:「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
可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突然在避暑山莊駕崩。在當時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撰寫的嘉慶《遺詔》中,採用了乾隆生於避暑山莊說,把乾隆誕生地說成是避暑山莊。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嘉慶帝到塞外木蘭秋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四日,到達避暑山莊,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以嘉慶名義撰寫的《遺詔》末有「皇祖降生避暑山莊」一語,就是說乾隆當年就生在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新繼位的道光帝發現這一問題後,立即命令以每天600里加急,將已經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改寫後的《遺詔》,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很牽強地說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實錄》記載修改後的《遺詔》,原文如下:
古天子終於狩所,蓋有之矣。況灤陽行宮,為每歲臨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復何憾!
道光為把他爺爺乾隆出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不得不把他父親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及注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如果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會欲蓋彌彰。所以道光改得不徹底,有一部分沒有改的《嘉慶御製詩集》流傳下來,從而愈加使天下官員百姓對乾隆出生地疑竇叢生。
乾隆帝到底是出生在北京雍和宮,還是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至今學術界沒有定論,仍然是一個歷史的疑案。
如果是普通百姓,他出生在什麼地方,對家庭來說可能算是一回事,但對民族、對國家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然而,乾隆皇帝卻不同,乾隆的出生地同他的生母是誰密切關聯。大家為什麼關心乾隆的生母是誰呢?因為乾隆的母親「出身名門」或「出身微賤」,會直接影響乾隆的皇位、事業;如果乾隆的母親是漢人,則又關涉到更為複雜的政治問題。
親生母親之謎
乾隆的生母,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傳說則有多種說法,如熱河宮女李金桂、內務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寧陳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誰,的確是一樁歷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僅有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從北京出發到達避暑山莊,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間,乾隆的父親雍親王胤 ,七月二十六日赴熱河請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這中間只有17天。就是說如果乾隆在避暑山莊出生,那麼他母親在臨產前17天,大腹便便,行動不便,怎麼會到避暑山莊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許另有其人?
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gu n)的夫人。海寧在清朝有「陳氏三宰相」 順治朝大學士陳之遴、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雍正朝大學士陳世倌,他們都不是靠裙帶關係,而是靠自身能力當上大學士的。
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傳說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有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作聲。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陳家乾隆古裝像的園子叫「隅園」,因位於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園,同浙江海塘工程有關,所以乾隆將「隅園」改名為「安瀾園」。當代香港小說家金庸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這個故事一出籠,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越講越真。關於「調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傳說。先說康熙出自陳家,後來這個傳說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頭上。其實,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麼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退一步說,其時雍正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登上皇位,又怎麼會知道陳家兒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第二種傳說,晚清長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王 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王 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他在《湘綺樓文集》裡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張採田《清列朝后妃傳稿》中轉引英和《恩福堂筆記》和王 運《湘綺樓文集》記載,促發人們更加注意這個疑案。這一說法富於傳奇色彩。清遺老金梁等認為:清朝選秀女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的一些有關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地方一個女子混進皇宮並入選秀女呢?所以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上海淪陷期間,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鶴亭的說法,並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節,增加了故事性:傳說雍正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產。康熙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正承認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棚裡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臺灣學者莊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臺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儘管乾隆生在草棚的傳說流傳很廣、故事生動、影響也很大,但那畢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第四種傳說,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看自己是否像漢人。乾隆的確在宮中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如果僅根據他穿的衣服而確定乾隆的出身,其結論肯定是荒唐的。
第五種傳說,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從「老宮役」口中聽得所謂乾隆生母的故事,並對胡適之講道:「乾隆帝之生母為南方人,渾名『傻大姐』,隨其家人到熱河營生。」這種傳說因《胡適之日記》而流傳甚廣。
雖然以上傳說並不可靠,但是,乾隆的生母,的確存在文獻與檔案上的疑點:
成書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蕭 (sh )的《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
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后。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蕭 在這本書中還提出:「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后。俟(s )考。」就是說,在當時就有人對乾隆的生母是誰提出了懷疑。
高陽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認為:蕭 《永憲錄》中,「這『俟考』二字,是一暗示,是一隱筆兼曲筆的巧妙暗示;齊妃非高宗生母,而故意這樣寫,是曲筆;齊妃李氏,暗示高宗生母姓李,此為曲筆。」但是,高陽沒有看到清宮的檔案。
清朝政府有個規定,皇帝家族生兒育女,每3個月要上報一次,寫明出生時間和生母。每隔10年,根據出生和死亡記錄的底稿,添寫一次皇室族譜,就是《玉牒》。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凌柱之女誕生於雍和宮。
但是,這位鈕祜祿氏是何許人?
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記載: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后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該部知道。
同一件事,《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卻記載:
諭禮部:奉皇太后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魯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這兩份記載的差異,可以作如下解釋:格格錢氏與格格鈕祜魯氏是一個人。因為她們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設立秘密立儲制,指定弘歷為皇太子。他的母親總要有一個高貴的出身,因此,將熹妃錢氏篡改為鈕祜祿氏。是否可能由內大臣「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凌柱」將錢氏認作乾女兒?如果事實如此,就解決了身份與姓氏的難題。
在沒有其他確鑿證據之前,我們只能相信《實錄》和《玉牒》的記載。不過,雍正檔案與雍正實錄關於熹妃錢氏與鈕祜祿氏的記載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夠完滿地解決。所以,乾隆生母問題,仍為歷史疑案。不僅如此,連乾隆的皇后和皇妃也有許多可以稱為「疑案」的事情。
兩後死因之謎
乾隆的后妃有名分的:三後、五皇貴妃、五貴妃、七妃、六嬪、三貴人等,總共29人。
先說乾隆的三位皇后。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1727年),富察氏被冊為寶親王弘歷的嫡福晉。這年乾隆17歲,嫡福晉富察氏15歲。乾隆二年(1737年),嫡福晉富察氏被冊為皇后。皇后富察氏出身名門,她的曾祖父哈什屯順治時任議政大臣,祖父米思翰康熙時任內務府總管、戶部尚書、議政大臣,父親李榮保任察哈爾總管,兄馬齊任兵部尚書、左都御史、議政大臣、武英殿大學士,「歷相三朝」,兄馬武任內務府總管、鑲白旗蒙古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弟傅恆任戶部尚書、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賜第在東安門內。皇后富察氏,性賢淑,尚節儉,不奢華,孝順太后,敬愛乾隆。乾隆年輕時,曾患癤,剛愈,太醫說:「須養百日,元氣可復。」皇后就每晚在乾隆寢宮外面居住,精心奉侍,百日之後,才回寢宮。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皇后富察氏隨乾隆帝和皇太后東巡,前往山東曲阜祭孔。三月十一日,在返京途中死於德州船上,年37歲。
關於富察氏之死,野史記載:三月十一日夜,乾隆東巡迴鑾,駐德州,在舟中宴飲淫樂。皇后激切進諫,乾隆加以詬訾。後羞忿,投水死。蔡東藩《清史演義》說:皇后之嫂(實為皇后弟妹)即傅恆夫人,在皇后千秋節時前來祝壽。酒宴間聯詩。乾隆起句道:「坤闈設 慶良辰」,皇后續道:「奉命開筵宴眾賓」,嫂嫂隨續道:「臣妾也叨恩澤逮」,乾隆則接道:「兩家並作一家春」。酒後乾隆同嫂嫂私通,被皇后察覺。皇后同乾隆從此產生芥蒂。禍不單行,皇后生的兒子永璉,秘密立為皇太子,也因天花病死。乾隆十三年(1748年)出巡,皇后陪同,死於船上。
於是,產生諸如福康安的身世之謎的傳說與故事,懷疑福康安為乾隆同傅恆夫人所生。高陽認為:福康安的際遇之隆,清三百年,無與倫比。雖「垂髫豢養」,卻本傳不見記載;雖「多年訓誨」,卻並未招作額駙(其兩兄皆為額駙)。因之,「其中原故,反足深思」。
其實,乾隆帝與皇后的感情還是很好的。《清史稿 后妃傳》記載:「十三年,從上東巡,還蹕,三月乙未,後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乾隆為此悲慟不已,連續九天,每天在皇后靈柩前三次擺上供品。乾隆用富察氏生前所希望的「孝賢」二字,來作為她的謚號。孝賢皇后富察氏的靈柩,安放在裕陵地宮四年多。在這段時間裏,乾隆皇帝共為她祭奠100多次,並寫下一篇情真意切的《述悲賦》:「《易》何以首乾坤?《詩》何以首關雎?為人倫之伊始,固天儷之與齊。」「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位兮孰予隨?」意思是說,我是多麼悲痛啊,這樣生死離別,失去賢惠內助,今後誰來陪伴我呢?所以,野史與傳說,缺乏歷史依據。
第二位皇后烏拉那拉氏。佐領那爾布之女。乾隆做皇子時,烏拉那拉氏被冊為側福晉。她不僅深得皇帝寵愛,而且頗討皇太后喜歡。乾隆登極後,封為嫻妃。在皇后富察氏死後,她由貴妃晉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事,再被冊為皇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皇后陪皇太后和乾隆第四次下江南。在途中,皇后剛過48歲生日,就出了問題。
蔡東藩在《清史演義》中,寫了「游江南中宮截髮」回目。小說中寫乾隆在和 陪伴下游金陵秦淮河,登舟游幸,感嘆:「北地胭脂,究不及南朝金粉!」乾隆同和 在舟中,擁妓酣飲,色迷心醉。後被皇后發現,二人發生口角,「皇后氣憤不過,竟把萬縷青絲,一齊剪下」。就是說,皇后勸阻皇帝不要出去尋歡作樂,因而惹惱了乾隆皇帝。這種說法可能出自想像,但皇后惹惱了皇帝是肯定的。從此皇后烏拉那拉氏就被打入冷宮。若不是眾位大臣苦勸,乾隆皇帝就會重演當年他的曾祖父順治皇帝廢掉皇后的故事。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