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很容易迷惑人,需要斟酌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到底有多富裕?這一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經濟學家早就注意到,僅從名義匯率角度進行國際比較容易帶來誤導,於是提出用購買力平價匯率進行調整,並作為國際間產出、收入及其他變數進行比較的基礎。吉爾伯特和克拉維斯在支出法購買力平價的GDP估計上完成了奠基工作,薩默爾和赫斯頓的工作則引起了經濟學家、政治家們的巨大震動。按照他們的估計,1990年中國的人均GDP為2700美元,如果中國和美國保持當時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9%,美國2.7%),中國的經濟規模可以在10年內趕上美國!
這一計算顯然距離實際過遠。如今,10年已經過去,美國經濟依然保持世界強勢地位;中國經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卻遠沒有達到經濟強盛、國民富足的水平。
儘管購買力平價匯率具有諸多優點,但也有不少缺點,受到很多嚴厲的批評:第一,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涉及到150~250多類、幾百到幾千種規格品的產出、價格資料,統計口徑上的差異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等方面的原因,計算結果難以讓人信服。第二,購買力平價調整沒有考慮產品和服務質量之間的差異。第三,購買力平價沒有考慮貨幣在一國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實際購買力差異,因而在收入差距特別明顯的國家可能存在偏差。第四,購買力平價沒有考慮非市場因素,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以及文化差異常常造成統計數據的扭曲。
而且,即便承認購買力平價方法的科學性,對中國GDP向上調整,也並不能解釋為中國經濟在世界市場上的購買力增強了,國際市場上的交易支付仍然需要按照官方名義匯率核算。用購買力平價換算以後得到更高的GDP,僅僅意味著以購買力計算的中國人的生活標準比按照名義匯率計算的要高。
高估中國GDP數據有百害而無一益。首先,這並不符合實際情況,會誇大中國的國力;其次,將直接增加在國際機構中的繳費義務;再次,在國際金融機構獲取優惠貸款以及在國際貿易中的一些特惠待遇將受到影響。
文章認為,不要因一些人的蓄意褒揚弄昏了頭腦。要看到自己的諸多不足之處。比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積使用FDI數額已經超過5000億美元,大量外國投資帶來的產出計入了中國的GDP數據;日本的海外資產存量約為4萬美元,海外直接投資累計1萬多億美元,這些投資帶來的產出並不計入日本的GDP數據中。
再如,中國缺少實力強大的民族企業,世界500強中,美國189家,日本82家,中國內地只有16家。
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