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根據新的選舉法,全國各地先後舉行了縣區級人民代表直接選舉。當時,各地都有不少人毛遂自薦,首開競選之風。記得那年暑期我回成都探親,就聽朋友們講起成都和重慶一些高校的學生競選活動。其後不久,《中國青年報》正面報導了上海復旦大學的競選結果。湖南師大的競選活動一度受到校方阻撓,有數千學生走上街頭示威請願。北京地區的選舉日期被安排在最後,不過早在9 月初,原來民主牆的一批民運人士就開始串聯,準備在行將到來的選舉中一顯身手。到了11月,北京高校的選舉活動全面鋪開,其參選人數之多,選民熱情之高,競選議題之深入廣泛,實為1949年來所僅見。自此以後,大學生作為中國民主運動的一支基本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在北京高校的競選熱潮中,北京大學的表現尤其有聲有色。在北大,參選者人數眾多,單單是報名參選並且積極展開競選活動者就有十六、七位。其次,北大的競選活動自由開放,豐富多彩。競選者們舉行講演會答辯會座談會,貼大字報印傳單。不少競選者組織了自己的競選班子。很多同學自發建立了幾家中立組織,發表新聞和評論,進行各種民意調查及統計,發揮了媒體的功能。在北大,選民的熱情令人感動。大字報前,觀者如堵;演講廳內,人滿為患。在食堂在宿舍,同學們都熱烈地爭論選舉中的各種問題。第一次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大家對投票的態度都非常認真。北大競選有一個重大特點,那就是「務虛」勝過「務實」。北大的同學們都知道區區區代表的選舉並沒有多大意義,因此,他們對區人民代表的相關議題並沒有多少興趣,對有關學生的具體利益的問題並沒有多少興趣,他們更希望借競選的機會表達自己對天下大事的看法。在北大的競選活動中,大多數同學關心的熱點始終是中國的政治,中國的改革,中國的自由民主。因此,北大的競選活動不僅是一次基層民主的實踐,而且還是一次自由民主理念的深刻啟蒙,是一次自覺追求自由民主的的英勇抗爭。
應該承認,北大競選活動的成功,也是和當時中國的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分不開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校方的寬容態度。儘管這次競選活動後來仍然被最高當局所否定,但是他們無法阻止自由民主理念的廣泛傳播,而參加競選的代表人物一般也並未受到特別嚴厲的懲罰。這是過去二十多年來民主運動中少有的一次成功。
毫無疑問,和二十三年前相比,今日中國的政治環境要更加惡劣得多。「六四」之後,中國的民主進程橫遭阻斷。前幾年,也曾有個別異議人士(陝西的趙常青,北京的何德普等)試圖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參加縣區級人民代表選舉,重新開拓民運空間,但受到當局嚴厲打壓。今年以來,中國的政治形勢在某些方面出現某些細微的變化。一批獨立候選人挺身而出,某些媒體一度給與某種正面的報導,也有個別獨立候選人成功當選。但是從整體上看,當局依然對競選採取了敵視和壓制的態度。如果我們把選舉分成三個環節:提名,競爭,投票。那麼,破壞選舉總是從控制提名和阻止競爭這兩者入手。當年北大競選,提名權在選民手裡。任何人只要獲得所在選民小組的同意,或者是得到一定數量的選民支持即可成為候選人。為了在眾多的候選人中確定正式候選人,是由全體選民投票進行預選,預選中得票居先者則成為正式候選人。然而在今年的選舉中,許多選區的所謂選舉委員會卻公然越權,單方面作主,從眾多的候選人中挑選出某些人成為正式候選人。當年北大競選,我們有著比較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展開競爭。臺灣即便在威權時代,競選也是真刀真槍;每逢選舉,民間的言論格外開放,故有「民主假期」之稱。反觀今次北京的選舉,當局對言論的控制如故,獨立候選人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和對手展開競爭;甚至還有對獨立候選人公開恐嚇或以開除解聘相威脅。這樣的選舉,不是騙局是什麼?
今年的選舉,選民的態度十分冷漠。這也在意料之中。這與其說是因為中國人對政治對民主不關心,不如說是因為國人早已對當局徹底失去信任。中國的民主運動正處在艱難時期。但是我們仍然對自由民主在中國的勝利充滿信心。我們仍然需要從各個方面推進民運(包括鼓勵和支持基層競選)。因為唯有通過不懈的抗爭,我們才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自由亞洲電臺)(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