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雨欲來》一書中,肯尼斯.博拉克極力主張入侵伊拉克。他認為對美國來說,入侵伊拉克已是勢在必行的事。如果不看《山雨欲來》一書出版的時間,乍一看還以為博拉克是在為布希政府的入侵伊拉克搖旗吶喊。其實不然。博拉克不是事後諸葛亮,他的書在去年九月就已出版。
美國最近的軍事行動再次證明波拉克不愧為美國首屈一指的伊拉克問題專家。博拉克於1988年耶魯大學本科畢業,199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現在在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院擔任中東政策中心主任。(Director of Research, Saban Center for Middle East Policy, Brookings Institute) 。他也是美國中央情報局三位預測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專家之一。
博拉克中央情報局出身。在1988-1995年他任職中央情報局軍事分析員期間,伊拉克-伊朗是他的主攻方向。之後,他於1995-96年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近東及南亞事務所主任(Director for Near East and South Asian Affairs,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1998-99,2001年在美國國防大學作高級教授(Senior Research Professor,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1999-2001年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波斯灣事務所主任(Director for Persian Gulf Affairs,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2001-02年任外交委員會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Director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在《山雨欲來》一書中,他分析了美國必須入侵伊拉克的原因。美國對付有一系列的手段,如遏制(包括制裁,聯合國武器檢查,建立禁飛區) 威攝(MY COMPUTER DOES NOT HAVE THE CHINESE CHARACTER 「SHE」 對侵略行為以報復行動相威脅) ;及政權更替(用武力將薩達姆趕下臺) 。
在博拉克看來,遏制手段越來越不管用。它既沒有削弱薩達姆政權,也沒有打消伊拉克發展核武器的計畫。實際上薩達姆還利用國際社會的制裁政策來打擊異己,拉攏一些外國政府。比如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給支持者更多的甜頭;給外國政府(如法國)有利可圖的石油開發及貿易合同。
至於威脅手段,博拉克認為那對薩達姆沒有效果。薩達姆已是鐵了心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稱霸海灣。
「人們通常將戰爭當作是最後的手段。鑒於伊拉克的威脅,我不得不認為我們已經到了必須使用最後手段的關頭。」 博拉克如是說。
雖然戰爭已是不可避免,在書中博拉克認為美國仍需慎重行事。他認為美國最好在具備下列條件下發動戰爭:參戰部隊必須佔壓倒性的優勢,至少有二十萬到三十萬人;軍事行動必須有這一地區有關國家政府的支持(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及一些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 ;一些歐洲盟友的支持及聯合國安理會的特別授權。另外美國必須保證在開戰時以色列及巴勒斯坦沒有大規模的衝突,及許諾伊拉克的戰後重建。
現在戰爭爆發已逾一週,博拉克對局勢有何看法?
博拉克認為無論出於對美國的安全,還是對世界的穩定及伊拉克人民的福祉的考慮,戰爭都是絕對必要的。波拉克認為薩達姆不可救藥,他同意聯合國武器檢查的唯一原因是集結在伊拉克邊境的二十二萬五千美軍。
但博拉克對布希政府的戰爭的操作還是頗有微詞。他認為布希政府的失誤將會對美國政府在海灣及全球的長期外交利益構成嚴重威脅。
首先,伊拉克戰爭對反恐怖主義戰爭有牽制的作用。大量的原先在對付「基地」 恐怖組織的情報人員,語言學家,分析員及特別行動部隊將會轉向伊拉克。與此同時,原先與美國全力合作對付恐怖活動的友邦也會轉移合作重心。
另外,布希政府也沒有組成一個完美的反伊陣線。布希政府的一大失誤是將寶全押在武器檢查上,以為薩達姆要麼是完全配合武器檢查,要麼是一口拒絕武器檢查,沒想到薩達姆會同意檢查時會將武器藏的那麼隱蔽,讓檢查人員兩手空空,無功而返。
更糟糕的是布希政府給人以傲慢和盛氣凌人的印象。正是如此,安理會成員墨西哥及智利才會拒絕支持美國。布希政府在重新恢復巴以和談方面也乏善可陳。
在戰後重建伊拉克的問題上,美國對聯合國的作用也沒有明確表態,以至讓阿拉伯國家對是否會將伊拉克當作殖民地,或扶持一個親美的獨裁者完全沒底。
博拉克認為,如果戰事順利及戰後處理得當 -- 戰爭傷亡率低,伊拉克人感恩戴德,大規模殺傷武器被發現,一個穩定,繁榮,多元化的伊拉克的出現 -- 則萬事大吉,目前所有的失誤都會被原諒。如果戰事進展緩慢,挫折頻頻,美國的未來會非常艱難。
《華盛頓觀察》週刊,2003年第13期,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