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
按部就班一帆風順
今年已入不惑之年的江華出生在吉林省長春市,並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後來,她隨父母搬到北京,「文革」中還曾到農村勞動。「文革」後,她成為第一批考上大學的幸運兒之一,在北京語言學院(現更名為北京語言大學)學習語言文學。之後,江華在歷史悠久的英國倫敦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和法律的碩士學位。
畢業後,江華順利地進入英國廣播公司(BBC)工作,一直干了17年。據她自己介紹,這期間她主要從事與中文有關的工作,同時也負責新記者培訓和英語節目的統籌等工作。
成功
天時地利與人和
說起進入聯合國工作的過程,江華用一句中國的俗語作了總結:「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英國廣播公司工作時,一名同事對她偶然說起,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想找一個女發言人,要求記者出身,具有管理經驗。目前正在世界各地物色合適人選。江華當時的想法是:既然自己符合這些要求,不妨寄份簡歷,「反正沒什麼好損失的」。
隨後,聯合國一名發言人到倫敦來給江華進行了面試,江華當時還以為沒有希望了。不久後,她「突然」又接到一份面試通知。和另外七八個候選人一起,江華到紐約總部參加了書面考試、上鏡考試和集體面試。面試中的一個問題她至今記憶猶新:「你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當時,江華很技巧地回答道:「我是拿著英國護照的中國人,但我更覺得自己是個國際人。」新工作提供的環境恰恰適合她這個「國際人」。總部工作人員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說著不同語言。此外,秘書長安南本人是江華選擇這份工作的一個重要因素。江華這樣評價安南:「他為人很誠懇,我對他非常敬佩。他不是一個政客,而是確實發自內心想為世界做點事情。」工作身在紐約不識紐約從去年4月起,江華正式成為安南的副發言人,同時也成為聯合國第一位華裔新聞發言人。江華說:「我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不使任何人失望,包括不使自己的祖國中國失望。」從記者變成發言人,江華在事業方面實現了一個跨越。惟一沒想到的,是每天工作時間竟會那麼長。到紐約好幾個月了,江華都沒能抽出時間看看這個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的風情。平日的個人興趣也只好為工作讓道。正發言人不在總部的時候,江華的週末和晚上時間也會「自動」安排上日程表,簡直是24小時待命。
一般來說,江華每天早上7點已經趕到自己的辦公室了。她首先要做的,是瀏覽各國報紙和新聞稿件,並和同事們選出重要事件,在9點半之前把當天新聞簡報傳給安南和各部門領導。之後是參加各部門會議和準備新聞發布會內容。一忙起來,「打電腦(鍵盤)都要冒煙了,甚至(忙得)連電話也沒法接。」除了代表聯合國做新聞發布外,江華的另一項主要工作內容就是陪同安南出訪。剛來一個月時,江華就曾陪同安南到塞普勒斯、印尼、東帝汶和南非等地。不過,由於要各處奔忙,即使作為他的發言人,江華也不能每天見到安南。
挑戰
常有提問措手不及
面對帶著各類問題的記者,江華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要面臨意想不到的挑戰。比如,例行的午間新聞發布會上,準備了很多中東問題答案的江華遇到的,卻可能是關於安哥拉和平與發展前景的提問。對此,江華說,最好的準備就是每天緊跟聯合國動態和其他世界時事的發展,做到對事情來龍去脈心中有數。
對於措手不及的提問,江華說,除了靠平時知識積累,當場積極應變,還要誠實回答,當時不清楚就要說明回頭再答覆。不過,無論面對多麼意想不到的情況,她都沒有怯過場。這樣過硬的心理素質恐怕只能歸功於多年走南闖北的記者生涯。江華進入聯合國之前曾去過50多個國家,採訪過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她惟一擔心的,是怕說錯話會給聯合國帶來不良影響。
追求
不一定要做女強人
去年7月,聯合國電臺華語節目曾對江華進行了專訪,談到「成功」這一話題時,主持人當時這樣說,江華的事業發展一直非常順利,如今更是成為世界矚目的人物,這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她自己事業的另一個成功境界。江華則平和地說:「千萬不要說我成功。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雖然常常在電視上露面,江華並沒有將職位和知名度作為成功的標準。她說:「我一點也不看中名氣這類東西。這些並不是我的追求,並不是我拚命想得到的。在事業上,我並不一定要做一個非常成功的女強人。」江華的追求,同許多平凡人一樣,是希望能過得幸福快樂。
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