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實認真的考察調查結果
中國大陸三分之一城市、過半農村已呈現發動武裝暴動的大氣候。這是中共有關當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部分省黨校理論研究室經過近七個月時間的考察、調查後得出的結論。
有關部門組織了二十五個考察調查組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地區二百五十個城市,近七百鄉村進行考察。據說,胡錦濤、李瑞環、尉健行、丁關根等都對這項調查結果高度評價,稱是近十多年來較完整、求實、科學、認真的考察調查。
這個考察調查的結果,用民間的習慣語來說,就是三分一城市和大部分農村具備了發動武裝暴動和起義的基本條件。這歸納為五個方面;
一,對長期寄予希望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一再失望,從而轉變為對抗和反對。
二,對共產黨的領導和地方黨政的管治,從擁護、接受,到承受、忍受乃至失望、抗拒。
三,對本階層在社會上、政治上、工作上、生存權上應有的地位、權益被剝奪、喪失,而產生的憤怒和抗爭的動力。
四,對官僚、特權勢力的對立、對抗,形成了勢不兩立的兩個階層。
五,城市與城市、農村與農村、城市與農村已經形成互聯、互動和整合的基礎。
*工人階級已形成跨地區活動
調查又分城市、農村兩個部分進行分析、論證。關於城市地區有六點:
一,工人階級在國家憲法上作為領導階級的地位,今天實際上已經被削弱、變質,因此使他們產生了對社會主義、對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抗拒。
二,昔日「國家主人翁」、「共產黨的中堅力量」、「企業的主人」,今日成了失業、下崗群體,喪失了基本生活來源、福利,成了社會下層,形成了強烈反差,對「改革」產生了敵視和抗拒。如:東北三省的職工、居民,對「改革」的支持率,八十年代中期是百分之九十,九十年代初期為百分之八十二,從去年到今年,又跌至百分之四十以下。
三,普遍對社會經濟收入兩極化不滿,百分之二的特權、有產階級,佔有了社會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財富。
四,工人階層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法律權利上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凝聚了對制度、體制、政權的反抗和反對。
五,職工、下崗職工、中青年失業人員的面廣,得到了社會廣泛同情和支持,包括有部分共產黨員、退休職工和幹部的同情和支持。在一百八十多個城市地區,社會各界有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的人,同情、支持職工、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為工作權利、應有的經濟待遇、社會保障所進行的抗爭。甚至超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社會各界,對衝擊、圍困黨政機關、焚燒黨政機關車輛、衝散幹部「宴請」活動等過激行動,都表示同情和支持。
六,工人階級已經形成了跨地區、跨行業的社會活動,能組織發動數千、數萬,甚至數十萬各階層人士的抗爭活動。
*農村新型地主富農對抗性上升
關於農村地區,調查結果提及五點:
一,農村農民已經提出訴求:祖祖輩輩幾代人下來,為什麼不能成為土地的主人?
二,農民受到地方政府和幹部的欺壓、剝奪,而沒有正常申訴、控告的途徑。
三,農民每年勞動成果的百分之七十至九十,要用來交稅,稅名最多已達五十多種,有些稅種可說荒唐之極,如:農民翻身主人稅、幹部晉升稅、幹部生日稅、農民進城稅……等。
四,農村剩餘、閑散勞動力是農村實際需要人口的一點八倍至二倍。剩餘、閑散勞動力是社會抗爭的主要力量。
五,農村中新型「地主」、「富 農」勢力正在擴張;但,他們對政府和政府政策的抗拒、對抗性也在上升,在農民中有強大的號召力。
*今年農民運動概況
上述調查顯示,今年一至八月底,農民衝擊、佔據鄉政府、鄉黨委大樓事件,有一百十五宗;衝擊縣政府、縣委大樓事件有十六宗。
在各種示威遊行事件中,都把鬥爭目標對準現行社會制度、現行政策和現行黨的領導和政府部門。
*尉健行:當前的政治穩定是假象
據傳,尉健行最近在內部會議上和在東北三省考察時都說:現在的問題,矛盾和危機,就是要承認社會多數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的問題,才能從方針、政策上落實、保障社會多數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應有的地位和應享有的權利、利益。看來,有相當多數的幹部還不願意正視和認識這個問題。每天在城市、農村發生示威、遊行、集會抗議,都是為著爭取應有的權利。難道人民的政黨、人民的政府、人民的幹部,不感到有責任、有罪過嗎?尉健行還說:當前的政治穩定、社會穩定是一種假象和浮面現象。局部狀況,是靠掌握著國家機器、政法、公安,靠掌握著宣傳、輿論工具和作用,靠改革開放後帶來的政治上的寬鬆、生活上自由度的余熱,靠社會對分裂主
義、外部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對我國破壞、干涉的愛國主義。要緩和和解決國家的工人階層、農民階層的根本矛盾,必須從共產黨自身改革、從法制上改革這兩個層面著手,除此是沒有其他的良方和機會的。
*基辛格的預言會否在中國應驗?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冷戰期間,曾在一本著作中分析當時的兩個共產極權國家巴蘇聯和中國的前景.他認為共產黨專制政權的垮臺,首先必須具備廣大人民群眾對這個政權的普遍不滿,然後再有領袖人物登高一呼。他預言:這個「普遍不滿」,是共產專制政權垮臺的基礎。基辛格的預言已經在前蘇聯應驗了,它在另一個共產極權國家----中國又會否應驗呢?
(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