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句話看最近滿網風雨的楊瀾「編造在美經歷」,我不得不說,對這位「形象大使」的信任開始崩潰,媒體信用也再次面臨挑戰。
關於楊瀾的在美經歷,她自己的介紹和報刊媒體報導有這樣的說明:楊瀾「1994年至1996年楊瀾赴美國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專業就讀並獲碩士學位。在此期間,她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製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製作導演了記錄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倫比亞電視網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之先河,並獲評論界好評。」報導還有一說:「自歐美完成學業後,吳征先在美國開設博納投資公司,商務涉及高科技、媒體、資訊及投資。後與美國華納唱片公司合資中國電視企業。吳征與楊瀾的第一次成功的合作應該算是《二千年那一班》的製作。這部片子是以獨立製作人的名義與哥倫比亞電視臺合作的,反映美國華人社會的變化。此片的大受好評使楊瀾具有了國際知名度,其中吳征功不可沒。」這樣的說法,已經有數年之久,幾乎遍佈全國各種報刊媒體。
最近,看到楊瀾「編造在美經歷」鬧的滿網風雨,我不知道誰是誰非,便給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請他們對上面的說法核實。從該公司的回覆可以明顯看到,楊瀾在美經歷的描述大部分不屬實、有些地方說是謊言也不過分。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00年那一班》節目製片人的回答核實說:楊瀾參與的內容,不是在美國的「反映美國華人社會的變化」,而是在中國的上海市的中學生活;.楊瀾參與的是整個節目一個小片段,為12分鐘左右,並非整個節目;楊瀾僅僅是她參與的12分鐘的一個合夥製片人,並非是整個節目的合夥製片人;楊瀾的工作是鏡頭前報導、是被導演的,並不是「導演」、也不是主播或主持人。至於「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之先河,並獲評論界好評」和「此片的大受好評使楊瀾具有了國際知名度」,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該節目製片人表示並不知道這些評價,知道的是楊瀾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學生。此外,楊瀾提供的製片人姓名是「莫利斯莫米德」,而哥倫比亞電廣播公司說明,該節目的製片人是琳達梅森(Linda Mason)。
關於楊瀾自我介紹的美國經歷,報刊媒體做了多年報導,人云亦云和以訛傳訛,吹捧吹上了天。核實是新聞工作的基本功和基本要求。這許多年,為什麼就不能有一家報刊媒體做一個簡單的核實來保證新聞報導起碼的公正和準確呢?楊瀾是許多人心目中成功的偶像,可實際上有不誠實行為、甚至有謊言嫌疑。我不想藉此核實去搞什麼打假,更不想去當什麼打假英雄。打假是執法部門的事情。我公布自己的核實,無非是用事實說明:我這樣一個普通個人用普通電子郵件就能做到的核實,那些有充分資源和人力的報刊媒體就做不到嗎?報刊媒體寧可犧牲自己的信用,也不肯做一個簡單核實,這是很奇怪的。
楊瀾是媒體圈的明星、是媒體吹捧起來的,面對事實,媒體自己該怎麼辦?媒體信用對社會信用的影響非常大,而且,許多媒體是官方管理的,自然對政府信用的影響也非常大。用楊瀾自己的話「信任的崩潰,一句謊言就夠了」來說,要報刊媒體講究和加強自身的信用管理,要報刊媒體養成核實、核實再核實的工作習慣,一句謊言的教訓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