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铁(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看中国2024年12月10日讯】中国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建设,12月再次进入密集开通阶段,多个城市新一轮建设规划已进入报批程序。然而,28个城市的地铁公司普遍亏损,总负债高达4.3万亿元,引发关于地方财政负担和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
12月上旬,多个中心城市的地铁线路集中开通,全国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据第一财经网站报道,苏州轨道交通7号线、成都8号线二期、西安地铁8号线等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另外,合肥、北京、天津、武汉等多个城市,都将在12月内开通新的地铁线路。
尽管轨道交通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但其高昂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令人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28个城市的地铁公司总负债已达4.3万亿元。其中,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依靠253.4亿元的政府补贴成为“最赚钱”的地铁公司,但扣除补贴后仍巨亏229.4亿元。除福州地铁外,其余28城地铁均亏损,严重依赖财政支持。
高额负债引关注,28城地铁普遍亏损
上海一位与地铁供应商有业务联系的郭女士本周一(9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全国地图亏损的远不止28个城市,她说地铁的经济情况和高铁相似,绝大部分属于亏本经营。她说,地铁公司亏损程度与政府财政补贴的金额密切相关:“地铁基本上没有盈利的,上海也是亏损的。地铁上海和北京都亏损。就像高铁仅京沪线等六条盈利,其它都是亏损的。我很多朋友以前是做地铁供应商的,现在已经不做了。”
与此同时,新一轮地铁规划进入报批阶段。据报,成都:第五期建设规划(2024-2029年)涵盖10个项目,总规模约199.8公里,已于今年10月获中国国家部委受理。苏州:第四期建设规划(2025-2030年)已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广州拟建8条线路,总长度175.5公里,总投资约1720.8亿元,目前正接受省级初审。
业内人士郭女士认为,这些规划项目未必能够全部获批:“城市地铁建设投资大,回本周期长,单程票价几元难以覆盖高达五六亿甚至十亿每公里的建设成本,加上政府财政压力,这些项目也不一定批得下来。”
在地方财政捉襟见肘、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地铁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举措,如广告收入和物业开发,收效有限。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官员建地铁首先考虑个人政绩
旅美学者唐茂琴指出,许多二、三线城市人口下降,并不适合继续扩建地铁。然而,地方政府更看重通过基建提升GDP和政绩:“地方政府可能想通过基建增加就业,抬高GDP。我记得以前好多街道、路、桥,拆了又建,建了拆,不断重复。”
她还认为,这种“表面光鲜”的政绩工程忽略了经济成本。
中国国家发改委近年来加强对地铁建设的审批限制,如哈尔滨因债务率超标被驳回地铁二期建设规划,黑龙江、吉林等12省市被禁止新建轨道交通项目。不少城市的新规划仍需面临严格审查,预计未来获批的多为经济较发达、财力较强的城市。
避免短视思维,因地制宜规划发展
学者陈晨表示,地铁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象征,但面对巨大的建设与运营成本,各地需更加理性规划。他建议:“对于经济发展较慢、债务压力较大的城市,应避免盲目扩张,因地制宜发展轨道交通,防止成为‘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