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滑,通货紧缩(通缩)加剧。(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3年12月10日讯】(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中国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5%,创下3年来最大跌幅,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0%。中国经济下滑,通货紧缩(通缩)加剧。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创下3年来最大跌幅
12月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2023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同样下降0.5%。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一次同比下降0.5%发生在2020年11月。这也意味着,刚刚发布的CPI创下3年来的最大降幅。
中国国家统计局同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0%,环比下降0.3%。由于CPI、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同比和环比均罕见出现同时下降的情况,这一数据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物价走势的关注。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数据时表示,11月份,受食品、能源价格波动下行等因素影响,CPI有所下降;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继续保持温和上涨。
中国官媒的这些数据与贸易和制造业数据混合在一起,凸显北京当局进一步提供政策支持以支撑经济增长的压力。
据路透社12月9日报道,经济学人智库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表示,这些数据对政策制定者来说令人震惊,“随着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继续去杠杆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长预计放缓,2024年下行压力将继续加大,”徐说。
仲量联行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示,疲软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对需求持续低迷的警告,如果中国要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平衡的增长,这应该是中国的政策重点。
今年中国经济面临多重阻力,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增加、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国内外需求不温不火。尤其中国消费者一直在捂紧钱包,对难以捉摸的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保持警惕。
穆迪日前对中国信用评级发出降级警告,称北京救助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成本很高,并控制房地产危机将对经济造成压力。
中共政治局12月8日召开的会议表示,将在2024年刺激内需并促进经济复苏。
市场正在等待12月中旬的时候,中共政府在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推出更多刺激措施。
尽管近几个月来中国的消费者价格一直在通货紧缩的边缘徘徊,但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上周表示物价预计将“上升”。
另外根据中国央行网站发布的信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三季度(总第102次)例会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会议提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发达国家利率将持续保持高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提到要“促进物价低位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此前中国央行的表态大概是“平抑物价、保障百姓基本生活”,但如今却公开表示采取一切措施促进物价上涨。学者认为,这是未来官方要推动物价上涨的信号。
为何通缩会成为问题?
法新社此前报道指,与通胀不同,通缩特点是商品和服务呈持续、自我维持性下降。虽然物价越来越便宜似乎有利于提高购买力,但可能令消费者延后消费进而对经济构成威胁。
而需求疲软可能会迫使企业削减产量、冻结招聘或裁员,并接受进一步的降价以清理库存,导致即使成本保持不变,盈利也会减少。
保银投资管理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音译)表示,数据显示中国“内需依然疲软”。但在政府加大经济支持力度下,他预计,“随着预算赤字的增加和政府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支持.....明年的国内需求可能会有所改善。”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会在新冠限制措施结束后,迎来消费方面的繁荣。曾经在疫情期间节省了开支的人们有意愿重新开始支出,各种商业机构也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求的物价上涨如果遇到供给的缺乏,例如,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因素,就会导致通胀。
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没有发生。
分析师们根据中国的CPI数据认为,中国经济有陷入通缩(通货紧缩)的危险。
“这显示中国的内部需求很弱,同时来自全球其它地方的需求也在减弱,很让人担心,”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艾西亚(Alicia Garcia-Herrero)对英国BBC说,“通缩不会对中国有所帮助。债务问题会变得更加沉重。这些都不是好消息。”
为何通缩会成为问题?这可能影响中国公司盈利和民众消费,随后影响到原本就很高的失业率。还可能导致作为全球主要市场的中国需求减弱,在能源、生产资料、食品等方面冲击全球出口贸易。
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与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Prof Eswar Prasad)说,对于中国复苏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重塑投资人和消费者的信心。“真正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能否让私营部门重塑信心,家庭能够外出,多花钱而不是多存款。商界开始投资,这在目前还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