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游击队之母”赵洪文国老太太与其子赵侗将军。
抗战期间,赵洪文国老太太被全国军民尊称为“游击队之母”,她是历史上真正的“双枪老太婆”原型,率全家三代和华北国民打游击抗日。而中共八路军破坏抗战,设伏杀害了赵老太太之子——27岁的抗日英雄赵侗将军。1949年,中共又杀害了拒绝投降的赵老太太和其二子。
被尘封的“游击队之母”
抗战期间,被全国民众尊称为“游击队之母”的赵老太太,和他的儿子,华北国民抗日军领袖赵侗,是一对被历史遗忘了的母子。在抗战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的执着与坚持,曾一度重燃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光,而随着内战的硝烟散尽,他们的故事遂被尘封。
赵老太太全名“赵洪文国”,因夫家姓赵,故当年媒体一致称呼其为“赵老太太”。老太太是在抗战最艰难的1938年被国人所熟知的。这一年,58岁的老太太离开自己与儿子赵侗亲手创建起来的二万人的游击队,从华北乘坐拥挤的难民列车来到汉口,给国民政府带来了北方抗日游击队的消息,同时也希望寻求到政府对游击队的承认与支持。
某家外国报纸以《中国游击队之母》为题报导说,这位老农妇组织并推动了二万人的中国游击队,在平汉线北段不断给日军以困扰。“她的头发虽已银白,但身体却仍像橡树一般地结实。她能同时握两枝手枪,而且能射中她的敌人。”
因此,赵老太太在民间得到了一个“双枪老太婆”的神奇绰号;四川地区流行的“双枪老太婆”传说,真正的原型就是赵老太太。
1938年秋天,许多有影响力的战时媒体,如《立报》、《星岛日报》、《救亡日报》,纷纷报导了老太太和她在华北的儿子赵侗所率领的抗日游击队的故事。赵老太太和她的传奇故事迅速通过各种大小报刊传遍大街小巷。
九一八事变 老太太率全家抗日
赵老太太是满洲镶黄旗人,生于奉天省岫岩县杨拉寨洪家堡子一个贫农家庭,有弟兄五人姊妹两人。十九岁时,她出阁嫁给三道虎领的赵玉堂先生为妻。九一八事变之前,她只是东北乡间的一名普通农妇,不过此时她已经家境富裕,并乐善好施。
九一八日寇的入侵,彻底改变了赵老太太全家的一切。随着东北的陷落,民间抗日义勇军雨后春笋般出现,赵老太太的二儿子赵连俊(又名赵连仲)和三儿子赵侗,拉起了自己的义勇军队伍。
三儿子赵侗,九一八事变前夕曾考入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东北沦陷后,创建了“中国少年铁血军”,苗可秀为司令,赵侗为参谋长;1935年7月苗可秀牺牲,赵侗继任铁血军司令。铁血军在东北最盛时有兵力1.1万余人,先后与日军大小战斗百余次。
因为抗日,赵老太太赵玉堂先生和儿女在1934年全都被捕入狱。由于她的机智和大胆,不但自己把自己设法救出来,而且同时还救出半百余个无辜的男女农民。
母子亲身参与抗日第一线工作
赵侗于1937年在北平郊外重新组织了一支游击队——华北国民抗日军。赵老太太在这支游击队里,起到了某种精神领袖的作用,“她的部下都亲昵地称她为‘中国游击队之母’”。
据1938年的《立报》报导,据赵老太太自述,绕过日军盘查,运军火,非她出马不可。她还曾经机智勇敢地“运十几个游击队员出城”。
赵侗还指挥平西游击队在北平郊外击落日军飞机,砸开德胜门外监狱。当时的媒体也曾经热衷报导了这些内容。中共方面的史料可以证实确有其事,老太太的事迹丝毫没有夸张。
1938年,媒体报道的《游击队之母赵老太太赴港募捐抗日》的照片。
赵老太太端坐正中,左右环绕者是何香凝(前排左二)等妇女界人士。
全家三代抗日 故事感动整个大后方
1937年9月,老太太受儿子赵侗的派遣,从北平南下前往武汉寻求援助。途中还在河南晖县发动了当地的红枪会组织成了一支抗日游击队。
1938年,老太太抵达武汉,很快被媒体关注到并得到了热烈的报导,成为红极一时的风云人物。1938年9月,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赵老太太从武汉南下香港、广州、南洋进行抗战宣传和募捐,沿途发表抗战演说,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高度推崇。
在1938-1939年间,老太太感动了整个大后方。无论是演讲还是接受采访,老太太的话总是很朴素:“我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人,我不懂得什么,我就知道老百姓应当救国”。主人递给她一支香烟,她摇摇头说不抽,“这年头应当简单些。我们在游击队里,有时连饭都没得吃,再要有烟瘾,那更了不得了。”“什么?一辆汽车?试想,假如我的部下听得我坐汽车。他们要说些什么呢?他们或许要以为我已富裕了,并且忘记了他们在严寒的北方战斗着的种种痛苦了。”……
1939年春,老太太到重庆,曾在北碚区做过一次兵役动员的演讲。亲临现场的陶行知事后在日记中如此感慨老太太的感染力,并作文赞扬。
“到会的老太人有五百人之多。连赵老太太在内共有七位老太太和太太演讲,个个激昂慷慨,真是空前的一个盛会。……这天最大的收获是全场老太太和太太们都接收三代打游击的赵老太太的精神,个个都希望做一个赵老太太,把儿女贡献出来,以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
此一时期,不但国统区的主流报纸,包括中共的《新华日报》,都曾多次刊文颂扬赵老太太全家三代抗日的事迹。蒋介石、宋庆龄、何香凝等各界名流,也无不大力宣传赵老太太的抗日精神。
27岁的抗日英雄赵侗(左四)被中共八路军设伏杀害。图为赵侗生前跟八路军合影。(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中共破坏抗战 击杀抗日英雄赵侗
赵老太太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是抗战期间,儿子赵侗被中共八路军设伏杀害。因为这个缘故,在内战爆发之后,老太太选择了追随国民党政府并跟共军作战,直到被杀害。
1937年八月初,中共就派遣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青年学生,以东北旅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和东北救亡总会的名义为伪装,渗透进入了赵侗的平西游击队。
赵侗似乎并没有察觉中共对自己游击队的渗透,而他的这支部队到1938年初已基本蜕变为中共的部队。
中共掌握了这支部队的基层干部之后,整个部队的去向已经不由赵侗决定。据王建中回忆:“赵侗等人主张上太原,找到国民政府和正规军;党内坚决反对,要去找八路军。”
共产党在这支部队中,学老红军的一切制度,结果在一次连以上干部大会上举手罢免了赵侗的司令职务。事后上报军区司令聂荣臻,才算没有罢赵侗的司令之职。
1938年8月,赵侗带着他最亲信的十几个人逃离八路军,另起炉灶。
1938年末,在北平郊外重组抗日游击队的努力失败后,赵侗也选择了南下。在重庆获得了空前的欢迎。媒体将他视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英雄——赵侗此前已写过多篇文章和一本小册子,总结了自己多年来游击战争的经验之谈。
1939年6月29日,赵侗与吴桂良等由经培训的大中专知识青年中挑选100名将士,亲自率领北上抗战,第一站到达西安。
据秦孝仪《革命人物志》记载,“同年7月2日,由王琦等再率二批百名将士奔赴西安与赵侗会师。而后集中武器装备和两部电台,不顾劝阻,毅然开向晋察冀战场。不料途经新富、灵寿两县交界的陈庄时,突然遭到伏击,寡不敌众,猝不及防,以至全军战死。赵侗亦难以幸免,时年仅28岁。”
此战同时被杀死的还有赵老太太的一个女儿。
曾一度负责监视赵侗的八路军史进前回忆,当赵侗的部队到达八路军晋察冀的村庄附近,碰到了贺龙的120师,贺龙跟聂荣臻一联系,聂荣臻说彻底消灭。“120师派了部队,晋察冀也派了部队,就把他彻底消灭了。当时的命令是一个活的也不要,打完后一个人一个人的检查,把这个部队歼灭了。”
老太太呼吁优抚 抗日军烈属
儿子赵侗和一个女儿被中共害死后,老太太悲伤之余,又参与了向国民政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民政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的活动,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
1943年3月,赵老太太与东北同乡国民党中将王达,向政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北武汉一带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寇主力部队。赵老太太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
1945年8月14日,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老太太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老太太主动辞去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前往北平。在北平,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帮助这些军烈属返回东北老家。
此时内战骤起,从商之路不通,军烈属的生活无法保障,赵老太太全家也陷入了困顿。1948年7月的《时事公报》曾刊登过一则短消息,称《“游击队之母”有功抗战今受饿》,可见老太太的生活境况。
坚拒投降 惨遭中共杀害
1949年,赵老太太与二子赵连仲重新走上了战场,招募旧部与中共军队作战,随着国军的节节败退,赵老太太也一路从东北退到了四川。
1950年,赵老太太兵败被俘,因不愿投降而被中共枪杀。
关于赵老太太的不愿投降,曾参与审讯工作的原中共川西军分区情报参谋有一篇回忆文章《川西匪首——“双枪老太婆”其人》,其中写道:
“平心而论,赵洪文国的容貌并不带匪相。小脚、旗袍,身体健康,略显肥胖。就其相貌讲,既不牛大马粗,也不娇小玲珑,只能说是一个极普通的东北老太太。但这个人伶牙利齿,谈吐不像没文化的人。”
投共的国军叛将邓锡侯曾派董海鹏劝说老太太投降共产党,中共还以“成都警备司令部”的名义,两次派人送“招降信”,都遭到老太太的坚拒。
赵洪文国老太太被捕后,中共称她“认罪态度极差”,又给她扣上所谓“民愤极大”的莫须有罪名,由“中央军委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在什邡县召开群众公判大会,杀害了抗日英雄、“游击队之母”赵洪文国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