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由来与文字记载(图)

作者:刘超祺博士 发表:2020-08-26 10:4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
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引言

每年黄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七夕”,今年是在8月25日(星期二)。“七夕”又名“七姐诞”、“乞巧节”,亦有一些人称“七夕”为“情人节”。至于“七夕”又名“七姐诞”,主要原因是“七夕”是在每年的黄历七月初七,取其“七”字,所以又被民间的女子尊称“织女”为“七姐”,称“七夕”为“七姐诞”。

历史发展

“七夕”起于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西周的一个传统节日,主要是敬拜天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在“七夕”当天晚上,“织女星”上升至一年中的最高点,让地上的百姓清晰可见,在“织女星”遥远的东面,隔着一道银河,就是挂着“牵牛星”,两颗星分别在天空上的东、西方遥遥相对。

至于将“七夕”与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拉上关系,就要追溯至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的东周,事缘古代的人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当“织女星”向西面渐渐消失的时候,在东面的“牵牛星”就渐渐的出现在天空中,看起来就好像“牵牛星”在追逐“织女星”似的。到了汉朝,“七夕”就演变成为适婚年龄的女士敬拜“牛郎、织女星”的日子,以求得到美满的姻缘。

到了宋朝,就发展出“七夕”“乞巧”的习俗。宋、元以后,“乞巧节”就被一般妇女视为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了,每年接近黄历七月初七,就有专门卖“乞巧”物品的市集,很多女儿家都会出来购买“乞巧”和敬拜“七姐”“织女”的物品,非常热闹,“乞巧”习俗除了女子“乞”求“巧”手之外,亦都演变成为女子许愿,祈求“七姐”赐给好姻缘的机会。因此,一般百姓亦都将“七夕”这一天视为适婚年龄的男女子的“情人节”。不过,时至今日,把“七夕”视为“情人节”就流传不起来,因为被中国人的“元宵节”和西方的“情人节”盖过了,不能成为风气。

敬拜“七夕”在七月初七晚上进行,所以名为“七夕”。主要的习俗包括敬拜“织女星”和“牵牛星”、“乞巧”、祈愿好姻缘等。至今,“七夕”这个节日在华人的社区中渐渐式微,但是,反而在日本流行起来,这个节日流传到日本之后,在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把“七夕”改在西历7月7日。在上个世纪60年代,当年我还年幼的时候,我听过母亲叫姐姐和妹妹在“七夕”当晚去“拜七姐”,只不过她们觉得老土、不合时宜,只是听听母亲讲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而已,没有这样子去“拜七姐”。

“织女星”和“牵牛星”命名

至于为何古代的中国人将那颗星命名为“织女星”,就可以从《诗经.豳(粤音“奔”)风.七月》的其中两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推敲出“织女星”的命名。在传统的中国气候中,黄历九月已经是深秋,天气已经非常清凉,是要加添寒衣的时候了;推前一个月,即黄历八月,应该是妇女们裁制衣服的最后时候了;再推前一个月,即黄历七月,应该是妇女们织好布的最后时候了,而在这期间,在天上高高挂着而非常闪亮的那一颗星就顺利成章的被命名为“织女星”,这可能就是“织女星”命名的推算的原因。

至于“牵牛星”的由来,就可以从《史记.天官书》的其中一句:“牵牛为牺牲。”来推算。在传统的中国节令中,黄历九月是“秋收冬藏”的季节,亦同时是敬天祭祖的时刻,感谢神恩带来一年的丰收,祈求上苍第二年也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推前两个月,即黄历七月,正是夏末秋初的时节,草丛仍然蓬勃生长,应该亦都是牛郎“牵牛”吃草、喂饲牲畜的时机,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男耕女织”本是正常的社会活动,女的织布、男的“牵牛”就是常见的社会现象,与“织女星”遥遥相对而且匹配的,自然就叫做“牵牛星”,这可能就是“牵牛星”命名的推算的原因。

在南北朝梁朝肖统编撰的《文选》中的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有这几句:“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几句《洛神赋》的注释表明了:“牵牛”是丈夫,“织女”是妻子,“织女星”和“牵牛星”各处于银河的东西两边,每年的七月初七,两夫妻才能会面一次。

乞巧节习俗

“七夕”又名“乞巧节”。其实,“乞巧”是“七夕”的其中一项习俗上的仪式,是古代的女士向“七姐”“乞巧”的一项习俗。在“七夕”的晚上,女士们,特别是未嫁的年轻姑娘,她们会穿着和打扮得非常光鲜、漂亮,在庭院或者门前摆设香案,在案头上摆设黄铜制成七孔针和以用作针黹(粤音“子”)的五色幼线、纸扎七姐盘、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鲜花、水果和香烛等物品来供奉“七姐”。

“乞巧”的习俗是这样的:女士们会在香案上先摆放了以黄铜制成的七孔针和以用作针黹的五色幼线,然后抬起头对着“织女星”穿针引线,能够把所有针孔穿到线的为之得“巧”,借此“乞”求七姐赐给他们心灵手“巧”,好让他们凭着这双“巧”手去做好绣花、织布、针黹,或甚至制作糕品、点心、烹饪等工作。在古代的家庭,要求女士持家有道的其中两项要求就是要懂得针黹和烹饪,织布、针黹更加是古代贫困的家庭中女士帮补家计的一门手艺。不论是贫苦或者富贵人家的女儿,懂得针黹、绣花亦都是相亲的其中一项受男家讨好的条件。

从文学作品中去看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诗经.小雅.大东》

《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这么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么说的:“跤(粤音“胶”)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粤音“艺”)彼牵牛,不认服箱。”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以前有一位名叫“织女”的女子,整天都在织布,织出有九襄这么多的布,即使织出有九襄这么多,但是,编织出来的都不是精美的织锦;与“织女”遥遥相对的有一位名叫“牵牛”的男子,他就是不肯驾驶牛车。”这首诗写出了古代有这样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织女”因为不能与心爱的人“牵牛”相会,而整天都在思念着“牵牛”,心神恍惚之余,甚至连她最擅长的织布工作也做得不好,不能织出精美的织锦来;在另一方面,“牵牛”为了思念心爱的“织女”,终日茶饭不思,连他基本的工作驾驶牛车也不肯去做。可见早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有关“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

《述异记》

到了南北朝,任眆(粤音“访”)在他的著作《述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粤音“处”)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粤音“兼”)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粤音“吟”)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根据《述异记》这篇文章的记述,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描述得绘形绘色。话说:大河的东面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她是天帝的女儿,专职用纺织机织布,手工非常精巧,人称她为“织女”,她年年都在织布机前努力织布,编织出来的布匹和衣服都非常精巧、华丽,虽然她这么辛劳的去工作,但是,她的内心却非常苦闷,一点欢愉的心情都没有,也没有心情去梳理自己的容貌,天帝怜悯她,见她一个女子独守空房,难免会感到孤寂,于是就为她物色一位如意郎君,在河西有一位名叫“牵牛”的年轻有为的男子,于是就撮合他们,将“织女”嫁与“牵牛”为妻子,但是,从此以后,“织女”就忘记了自己织布的责任,整天与“牵牛”在家沉醉在男欢女爱之中,没有再回自己的家织布了。天帝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非常愤怒,斥责“织女”一定要返回河东的家去织布,只容许他们一年见一次面。

《风俗通》

东汉应劭(粤音“兆”)撰写的一部著作《风俗通》又有这样的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粤音“坤”),因为梁以渡织女也。”《风俗通》是一本搜集民间故事的书籍,可见民间有这样的相传,就是说:“织女”在“七夕”那一天的晚上渡过银河,喜鹊会飞在一起形成一道桥梁,相传在每年黄历的七月初七,喜鹊都会无端端的脱掉了头顶上的羽毛,因为它们要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桥梁,好让“织女”能够安然渡过银河去和“牵牛”相会。

《鹊桥仙.纤云弄巧》

在众多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以“七夕”为题而写得最细腻的应该算是宋朝词人秦观所写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这首词是这样子写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粤音“条”)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写得非常典雅、含蓄,翻译到语体文并不容易,尤其是词中的意境,我姑且用最浅白的文字来尽量表达到词中的内里意思。纤薄、精巧的云彩在天空中巧妙的变幻着,瞬间在天空中划过的流星传来多少相思的遗恨。蕴含着多少离愁别绪。“牛郎”和“织女”静悄悄的渡过这个遥遥万里的银河而暗中相会。在这个吹着清凉的秋风和对饮玉露酒的“七夕”的时刻中作一年一度真情的相会,比在人世间天天过着无聊的日与夜优胜得多。温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就像流水一般轻柔的流淌着,但是彼此相约见面美好的日子就如梦境一般的虚幻飘渺,和你见面之后,在喜鹊桥上分手回程的时候强忍着悲痛的心情不忍回头相望。只要彼此相爱的心是天长地久的,又何必贪图一定要从早到晚都厮守相随呢!

我们可以这样子去分析这首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作者描绘了一幅既美丽又凄厉、幽怨的初秋夜景!点出了“七夕”的“乞巧节”,更诉说了“牛郎”、“织女”的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下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细腻的勾画出了一幅坚贞的、纯真的爱情。再下一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描写出跌宕(粤音“荡”)起伏的爱情,更塑造出一幅如诗、如梦幻的图画,写尽相会之缠绵、难舍难离的感情。最后两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爱情升华到一个真情的层次上面去。

结语

将《述异记》和《风俗通》合并起来看,就看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基本样貌。在周朝或以前的中国,神界、仙界、人间、鬼域在某些渠道上是相通的,大家都有往来,天上的神亦多次来到中国这片土地,为中国人建立了中国文化,因此,中国人的文化亦称为“神传文化”。天帝是属于管治仙界的王,“牛郎”和“织女”是属于仙界的仙,因为当时的仙界和人间是相通的,所以,这是一个仙界的故事流传落民间,这个不足为奇。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不一定只是传说或是子虚乌有的创作,有可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事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