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干燥的天气需要特别注意保暖,依照天气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戴帽子、围围巾等。(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大雪,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开始,古人以黄历看二十四节气,称大雪为十一月节,是进入冬天的第二个月。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但不是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在降雪后容易出现气温骤降的情况,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往往随之增多,在这个寒冷的节气中,应该如何祛寒养生?
在中医观点中,“寒气”是万病之源,若想身强体健,就不能忽略保暖与祛寒,以下为大雪节气期间的养生方法:
1、保暖
寒冷干燥的天气需要特别注意保暖,中医理论中,人体的头部、口鼻、肩颈背部、前胸和腰腹和腿足部这5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平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些易受寒部位的保暖,依照天气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戴帽子、围围巾、戴口罩和穿袜子。特别注意的是,睡觉时不适合穿太多或太厚的衣服,否则衣服对肌肉的压迫和摩擦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即使盖上较厚的被子,也会感到寒冷。
2、泡脚
中医认为:“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足部的保暖和血循十分重要。可以每天用30~40℃左右的温热水泡脚约半小时,如在水中放一些生姜片同时按摩双脚,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效果更为显著。
3、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在谈到冬季保健养生时提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也就是说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应该“闭藏”养精蓄锐,夜间尽量晚上10点前就寝,白天则在太阳出来后再起床,如此一来不只可以养肝,还能够避开清晨的严寒,减少温差过大造成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4、进补
中医养生注重冬季进补,但进补应依不同情况和不同体质有所变化。(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古语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中医养生注重冬季进补,大雪时更应该进补,有助于抵抗寒冷,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不过进补应依不同情况和不同体质有所变化,否则温补过头时容易出现流鼻血或便秘症状。
日常生活一般以平补为主,且适合全家人食用,如健脾胃的四神汤和益气养血的何首乌鸡汤。
严寒时易手脚冰冷族群宜进食温补之品,如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鸡、四物汤及十全大补汤等,补血活血,促进血液循环。
雨量较少且气候干燥的地区,可吃甘润生津的蔬果,如百合、燕窝、白木耳、麦冬、萝卜、梨子和柿子等。
若平时容易嘴破、口干、口臭、便秘或是高血压患者,进食温补如同火上加油,应该注意适度进补且吃对补,平时可吃黑色食物补肾益气,苦味食物去火润燥。
特别注意的是,如有感冒、发烧或腹泻情形,最好暂停进补,以免加重病情。
5、晒太阳和适度活动
冬天昼短夜长容易使人心情低落,晒太阳能够抑制脑神经细胞对血清素的回收,提升血清素功能,有助益于稳定情绪。
每日可到户外散步晒太阳15~20分钟祛寒暖身、保健身心,还可补充一定分量的维他命D预防骨质疏松;若连日阴天,则可在室内活动,如做瑜珈、有氧体操、打太极或练气功等,都可促进身心舒畅,让忧郁的坏情绪远去。
中医强调顺应四时,人们应该顺着春生、夏长、秋收及冬藏的规律来养生,如能把握好“冬藏”的原则,调整自身的生活习惯来度过寒冬,如此一来就不必过于忧虑寒气堆积于体内造成身体出现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