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说最好的统治者是不存在的?(图)

作者:慧心 发表:2018-12-08 00:0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老子为什么说最好的统治者是不存在的?
在老子的笔下,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諡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传世之作《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先秦诸子所共仰。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但是《道德经》中所阐述的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博大精深,乃“内圣外王”之学,内涵广博,文意深奥。

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治国之道,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统治者

在这一章里,老子把统治者按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分成四种。在老子的笔下,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处“太上”之世,体“玄德”之君,能够“生之畜之”。也就是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这种治理状态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

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诠释。

德治

实行儒家奉行的“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秦国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就是最好的例证,五羖大夫担任秦国的国相,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劳累了也不坐车,暑热的时候也不打伞,在国内行走,不要车辆相随,不要武士防卫,他的功名载于史册,藏于府库,他的德教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时,“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在老子眼中,这样的德行很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过于统治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

法治

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秦朝的商鞅可以说是最好的例证,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卫氏,名卫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按军功受爵;二、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三、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

由于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铲除“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设连坐之法,“弱民”、“愚民”,制定严厉的法律,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鼓励秦军在战场上杀戮,虽然在短时间内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但造成秦国百姓多怨。

秦国公族赵良曾经劝说商君,大意为:你不施行教化就立权威命令百姓,这是违情背理啊!《诗经》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你一出门,数以十计的车辆跟从,顶盔贯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您的车子。这些防卫缺少一样,您必定不敢出门。你的处境已经如朝露,很快就会消失,难道还指望延年益寿吗?还是把商于十五邑还给秦君吧,到偏僻的荒地去务耕,劝秦君尊重贤才、百姓听从教化,尊老爱幼,尊崇有德之士,这样你还可以稍得平安。可惜商鞅不听。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赵驷即位,即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即位后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见他未带任何凭证,便告诉他说“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商鞅感叹“制定的新法竟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留下了成语“作法自毙”的典故。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以欺诈的手段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兵败,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史料记载,商鞅车裂后,“百姓争啖其肉,须臾而尽”、“自商鞅之死,百姓歌舞于道,如释重负”,印证了赵良提到的“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最次的统治者

最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无诚信可言,人民才不相信他。

当年,秦孝公打算任用卫鞅变法,在未颁布之前,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也就是说,秦孝公打算任用卫鞅变法,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于是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

虽然刻薄寡恩的商鞅以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令百姓畏之,留下了“作法自毙”、“作茧自缚”的警示,但是其实他也知道取信于民、立信于民的重要。

责任编辑:出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