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总是默默地奖励善良的人,悄悄地惩罚自私的人。(图片来源:pixabay)
今年没教七年级生,只教八九年级。前几天去代一堂七年级的课,我整节课都在讲第一章的内容:自我。如果我来定课纲,我想我会反过来编排,“认识自我”摆在九年级再讲。七年级开始先从外开始讲,由外而内。整个社会学的核心就在三个层面探讨,“文化”、“社会”、“个体”。一开始先讲文化,再讲社会,最后回到个人身上,这样比较妥当。因为个人是文化与社会下的产物,心理学探讨的我,和社会的我,以及本我的差别很大。以公民课的立意,我觉得应该着墨的是社会的我,所以一开始上来讲“认识自我”,有点本末倒置。
课还得上,所以我先让一个学生上来,玩游戏。他和我对话三分钟,只要讲出“我”这个字,就算输了。这个方法是人家教我的,很有意思。结果,全部上来玩的学生都会在“不小心”的情况,把“我”字脱口而出。
我问他们,人是不是有个“我”啊!但是,人又很难察觉“我”的存在。所以,要认识自我真的很难。社会学教我们一个概念,就是“镜中之我”,这是符号互动论学派,就是说,我们的自我的认知,是透过他人。不止认知,自我的形成也是透过社会的互动,不断造成“今日之我”。所以,接下来玩的一个游戏是,请某个同学站在台上,背对同学。由我问问题,全班同学举手。譬如,我问,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由同学们举手表态。台上这个同学看不到举手的情况。然后,我再问该同学,看他的自我认知,并比较全班同学对他的意见。落差有的大,有的小。自我认知可能是:我很善良,但是大多数不会认为如此。自我认知和集体认知是有差异的。
我问同学们,你认为别人认为的你是对的?还是你认为的你是对的。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认识的我才是对的。哈哈,我说,不一定。因为,这个我一直变化,小时候的你和现在一样吗?多数人摇头。那么,未来的你和现在一样吗?多数人摇头。我说,你们年纪还小,可塑性大。年纪越大,这个我就越确定,越被他人认为的观念所影响,这个我就越不可改变。可是,那个“我”真的是我吗?他们摇头。对,我说,那个是“假我”,课本没这样说,那个我与你生下来纯净看世界的我差异很大很大了!你看看你们小时候的照片,几乎每个都像天使,那纯真的神态谁都喜欢。可是,社会在影响你,构成你,最后你找不到自己,越来越迷失!你自己还会强化后天形成的“我”,把假的当真的。
虽然七年级,他们全班安静的听我讲。
我说,我们学校教的知识,几乎都是外在的世界,外于我的世界,而且是物质的世界,观念的世界。可是,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开始就教人“认识自我”,这是一切智慧的开端。所以,我们虽然才七年级,已经在思索人生基本问题,我把社会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把思考留给他们。
我说,我一辈子在寻找自我,如今找到了。但是,那是语言文字不可以言表的。简单说,生命的奥秘就在这个我,一切都有我,但是又不能执着于自我。真正的我是很大很大的,无私无我的,我们终极的圆满,关键就在那如何重新摆正这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