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的王船文化!(图)

作者:潘韶如 发表:2018-10-02 17:4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汉民族的王船文化!
王船即王爷船,是王爷的交通工具,供于王爷府中接受膜拜,此为台湾台南安平区之特色。(图片来源:财团法人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

名称:王船

年代:17世纪

材质:

彩绘:矿物彩/长45.6公分 宽17.1公分 高15.2公分

王船即王爷船,又称彩船、神船,是王爷的交通工具,供于王爷府中接受膜拜,此为台湾台南安平区之特色。

安康长寿是古今人类共同的想望。古时,由于环境卫生条件不佳,常有瘟疫发生。每当瘟疫大流行,往往夺走数万条人命。当时人们便传说是瘟神驱使疫鬼作祟,因此也就有驱逐瘟神疫鬼的宗教活动。比如:中国汉朝孔安国《论语训解》就记载了“傩”为驱逐疫鬼的祭仪,这表示祛瘟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有了。

而中国华南沿海的“送瘟”习俗,大概起于13世纪(南宋),而担任禳灾祈福,送瘟邪离开的神祗,唯有“代天巡狩”、保境安民的“王爷”。因为靠近海边,所以押送瘟神疫鬼离开的交通工具,便是船只。因此,每当瘟疫流行,居民便举行“王醮”祭仪,首先“迎王”(迎接当值王爷驾临巡狩)、造“王船”(押解瘟邪的交通工具),然后“送王”(送走王爷所押解的瘟邪)。整个王醮祭典约七、八天。

送王”有两种方式,若神谕指示“游天河”,则造纸王船,届时火化,象征押解瘟邪回天界;若神谕指示“游地河”,则造木王船,届时放入海中,任其漂流,象征除瘟祛疫,驱凶避煞。不论是“游天河”或是“游地河”,任务皆是祛瘟除煞,因此送王船仪式,皆在夜间举行,如此也为“送瘟”祭仪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在“送王”的前一天下午,会举行王船绕境,此时,家家户户备牲礼、粮草等,犒军祭拜,并准备纸人“替身”,讬王爷将此“歹运替身”带走,象征改运解厄。当夜,一面进行王船添载,将粮食、生活用品、文房器物、椅轿车马、服饰旗帜、仪杖乐器和兵将役夫等等装载齐备;一面进行“和瘟押煞”仪式,请王爷“代天巡狩”巡察辖下疫区,祛瘟除煞。最后,恭请王爷上船,封上舱口。然后依早先的神谕指示,送王船“游天河”或“游地河”。

汉民族的王船文化!
台南柳营代天院的王船醮,2011年拍摄。(图片来源:SylviaTzeng/维基百科)

汉民族的王船文化!
台南柳营代天院的王船执事牌。(图片来源:SylviaTzeng/维基百科)

关于王爷由来,传说纷纭,兹列二则:

一说:唐代五书生进京赴考,途中夜宿旅店,无意间听闻瘟神密谋,欲藉井水发动瘟疫。五书生决议牺牲小我,于是投井自尽。村民畏惧,不敢饮用井水,而逃过瘟劫。玉皇大帝怜惜这五考生,封他们为王爷,授命视察人间,因此,所建庙宇称“代天府”;出巡称“代天巡狩”,不同于一般神祗出巡,称“绕境”。

又说:明初三百六十进士奉命宣扬国威,不幸于福建沿海遇风翻覆。罹难后,天现祥云,仙乐齐奏。皇帝有感成仙之说,遂封为王爷。命造船,赐名“王船”,内奉三百六十进士神位,并有“游县吃县,游府吃府”的御旨。意即王船所到之处,百姓均须供奉。每逢瘟疫,便建醮请当年当值之三位王爷行祛瘟押煞之职权。

台湾的王船文化,大约起于西元1638年(明朝崇禛11年)以后,因为,此时台南一带的汉族人口已达一万一千多。每当汉族人拾获上有王爷名号的木块,便识得此王爷信仰。于是建庙祀奉王爷,并造王船陪祀。此后,每当瘟疫大流行,便可建醮迎王爷除瘟押煞。

由于海潮流向之故,福建沿海所施放的王船,大都漂流到台湾西南沿海。随着汉族人口的增加,拾获王船者众,所以,王爷信仰成了台湾西南沿海城镇的一大特色。

此外,13世纪南宋时期起,中国华南沿海即建立起“海上丝路”,商船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此,王船送瘟文化也随之传播到南洋华人定居之地。只是,随着时代变迁,祭典细节已流失,仅剩台湾尚保留非常完整的“送瘟”祭仪。不过,因考量拾获流放王船的当地百姓,须建庙供奉王爷或再度建醮流放,所费不赀,所以,18世纪以后,台湾皆以“游天河”仪式送瘟。例如:直到今日台湾屏东县东港镇仍每三年举行一次“迎王平安祭”,俗称“烧王船”。

汉民族的王船文化!
东隆宫牌楼。东隆宫位于台湾屏东县东港镇,图片是东隆宫的辕门(前)与正殿(后)。(图片来源:Jessepylin/维基百科)

本文所刊之王船照片,是财团法人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所典藏的台南安平区王爷府的永祀王船,约已350年历史,大概是台湾现存最古老的王船,为汉族王船信仰文化提供了最佳凭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曾说:“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可以帮助全球人们欣赏文化的多样性,亦有助理解与实践‘尊重’、‘包容’的价值观。这是今日全球公民精神的重要课题。”本会亦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正积极筹募建造博物馆之经费,期盼这些文化瑰宝,早日展现在世人眼前,继续丰富人类的精神文明。

 

脸书(facebook)搜寻: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

(撰文者:潘韶如“财团法人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馆长)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