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英雄榜】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睢阳保卫战与武神张巡(上)(图)

作者:贯明 发表:2018-09-24 15: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5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张巡以寡敌众,坚守睢阳壮烈殉国。
张巡以寡敌众,坚守睢阳壮烈殉国。(网络图片)

张巡,(709年~757年),唐朝著名将领,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出生于河南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唐玄宗开元末年中进士第三名。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县令的身份,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乱的叛军。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史叛军13万由尹子奇率领攻打睢阳城,当时的睢阳城是南北交通要塞,军事咽喉之地。叛军企图踏平睢阳,夺取江淮富庶之地,在这危急存亡关键时刻,张巡挺身而出,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率领仅有的6800名将士抵抗13万叛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睢阳保卫战。

张巡坚守睢阳,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400余战,杀死敌将300人,士兵12万人。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有力地阻止了叛军的南下,江淮及江汉的保全为平定安史之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张巡和许远最后城破被俘。张巡毫无惧色,非常镇定。叛军主帅尹子奇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是,尹子奇将张巡及其部将南霁云、姚訚、雷万春等36人同时杀害,许远也在押送洛阳途中被杀。睢阳保卫战虽然最终城破,却有力地遏制了叛军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丰厚的财源,为大唐王朝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物质保障。张巡以区区两县的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唐大中年间,绘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上。唐朝大诗人韩愈在评价睢阳保卫战时说“无睢阳即无江淮,无睢阳即无大唐”,可见其重要性,文天祥在《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中“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明万古香”的诗句更是流传千古。

任职县令尽心尽力 真源起兵勇抗强敌

张巡自幼就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文不打草稿,落笔成章。长大成人之后不仅有才干,而且很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此外他还通晓战阵兵法,年轻时就志向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之人或宽厚长者,讨厌与庸俗之辈交往。在开元末年(741年),张巡中进士,之后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由于他在其任内治绩优良,任满后被召回长安。然而,当时正值奸臣杨国忠当权,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定会被重用,但被他拒绝,答曰:“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于是被调到真源县再当县令。

当时真源县辖地很多土豪劣绅。其中以大吏华南金为首最猖狂,时时欺压百姓,当地流传:“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谣。张巡到任不久,就把华南金绳之以法,依法处死。张巡为政简约,很受民众拥护。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由于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禄山早有反意,声势浩大,于是许多州县的太守、县令早被燕军的气势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天宝十五年,燕军将领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杨万石投降燕军,而真源县正是在谯郡的辖地内。杨万石降敌后,又逼张巡为长史,并令其向西接应燕军。张巡得知后很气愤,率吏民大哭于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后起兵对抗燕军,响应的仅有千余人。

这时候,唐玄宗任命吴王李祗为灵昌(今河南滑县东)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统合河南兵马以抗击安禄山。单父(今山东单县)尉贾贲、阆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带领官兵先到,称为吴王兵,对宋州展开反攻。张通晤败走襄邑(今河南睢县),被顿丘令卢韺所杀。之后,贾贲领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张巡会合,共有两千余兵。这时的雍丘县令令狐潮已经率全县投降燕军。燕军任令狐潮为军将,率兵向东驰援襄邑。令狐潮击败在襄邑的淮阳军,俘虏了百余唐军官兵,并将他们囚禁在雍丘,准备杀害,然后又去见燕军大将李庭望。淮阳兵俘虏乘机杀掉守卫,雍丘城内顿时大乱。贾贲、张巡等得以乘乱攻入雍丘。令狐潮弃城逃跑。

以寡敌众 雍丘大败叛将令狐潮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领燕军一万五千人意图夺回雍丘,而雍丘城内的唐军总共不过三千余人。贾贲出战,因兵力悬殊,兵败而死。张巡驰骑决战,身上被创无数,但仍然力战退敌。退回城后,兵士们推张巡为主将,从此张巡兼领贾贲的部队,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使。在张巡指挥下,击退燕军多次冲锋,累计杀伤燕军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吴王李祗闻之,举荐张巡为委巡院经略。

同年三月,令狐潮会同燕军将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率兵四万余人蜂拥来到城下,企图一举攻下雍丘城。这时雍丘城内约有守军两千人,而对手则有四万大军,城内军民大为恐惧。于是,张巡对众将士分析道:“敌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众将士听后,大为鼓舞。于是,张巡派一千人负责守城,亲自率一千人,分数个小队,突然从城中杀出。张巡身先士卒,直冲杀向燕军阵中。敌军虽众,但事出突然,惊惧无措,顿时大乱,燕军后撤。

次日,燕军再集结攻城,李环城安置百门石炮(投石机)轰击,城楼及城上矮墙全被毁坏。张巡于城上立木栅,抵御燕军进攻。燕军纷纷缘城攀登,张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军士兵害怕被烧,不敢登城。张巡时而待燕军松懈之际,出城突袭;时而趁夜深人静之际,偷袭敌营。就这样,张巡身先士卒,带甲而食,裹伤战斗,坚守雍丘达六十多天,共经历大小数三百余战。令狐潮见在短期内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张巡得知燕军要撤退,便率兵乘胜追击,果然大有所获,俘虏叛兵两千多,几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军士气大振。

智斩叛将稳定军心 巧夺敌粮草人借箭

令狐潮因为撤退而失利,十分愤怒,于是回头再次围攻张巡。令狐潮本来与张巡是邻县县令,素来相熟。他知道强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诱降张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时见面那样和张巡互相问候,并趁机在城下劝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张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令狐潮听后,惭愧而走。

到五月,张巡与令狐潮已经攻守相持了四十余天。令狐潮因久攻不下,又添兵加将。这时候,长安已经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由于雍丘与外界早巳失去了联系,张巡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令狐潮趁机送信招降张巡,说是大局已不可挽回,不如早降。

张巡接到信后,将情况告诉了众将官。有六名将官动摇了,要求率兵投降燕军。那六人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形势不妙,既然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早降。六人都官至开府、特进,在军中都有相当影响。六人要降,军心势必动摇。于是,张巡假装许诺,称明日再具体商议。第二天,张巡在堂上放置了皇上的画像,率领将士朝拜,然后宣布了那六人的投敌计划。全军上下有感于国破家亡,遂群情悲愤,纷纷指责六人的无耻行径。张巡把六人带到前面,责其不忠不义,扰乱军心,当即推出斩首。此举大大地稳定了军心。

雍丘被围日久,城中粮食日渐缺乏。这时,恰好有数百艘为燕军补给的运粮船,刚停靠在河边,仍末卸粮。张巡从城上发现这个情况,便在夜间把军队集中到城的南面,装出好像要出战的样子。令狐潮见张巡军集中到城南,也把军队调到城南来抗拒。张巡知燕军完全调到城南后,便派遣勇士静静的到达河边,把燕军运粮船上的粮食夺走千多斛,然后放了一把火,把剩下的粮食通通烧光。

张巡智盗敌粮,令狐潮大怒,下令全力进攻。连日来,为了抵抗燕军进攻,雍丘守军很快就把准备的箭都射光了。在此危急之际,张巡在晚上令士兵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绳子绑好,从城上慢慢放下。燕军隐隐约约看见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士兵,沿着绳索爬下墙来,急忙报知令狐潮。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于是命士兵向城头放箭,射杀唐军。一时间,燕军兵士争相施射,一直放到天色发白。待到天色大亮,燕军这才发现城墙上所挂的全是草人。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白天一数,共得敌箭数十万只,这解决了军中缺箭的问题。

之后一连几天,还是像前次夜里一样,城墙上都出现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见状,都嘲笑张巡故伎重演,贪得无厌。于是只箭不发。逐渐,围城的燕军对张巡夜缒草人以为常,不再防备。几天之后,张巡挑选了五百勇士,并在夜里把他们放下城去。燕军士兵以为这次城上吊下来的仍是草人,没有防备。五百勇士乘敌毫不防备,突然杀向令狐潮的大营。燕军顿时大乱,自相冲撞践踏,不辨敌我。令狐潮下令集合人马,但仓皇之中,已不及组织抵抗,被唐军杀得四散走避。令狐潮纵马一直逃到十几里之外,才稳住了阵脚。  (未完待续)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