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宣传片视频截图
【看中国2017年9月11日讯】这些天大家聊的最多的电影就是诺兰的《敦刻尔克》了。
我相信,《黑暗骑士》、《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三步牛片,一下子把诺兰拉上了导演界的神坛。不过这一次,让他哭晕在厕所的竟然是《敦刻尔克》里的一处翻译。
《敦刻尔克》讲述的是1940年英国历史最大规模军事撤退行动。虽然“撤退”在一般人的认知当中是不光彩的事情,但这一次撤退行动,成功挽救大量人力(30多万),使英国主要力量在德军铁蹄下幸免于难,也算是一种成功。
而且,这一事件当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是:大量英国民用船只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英国本岛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北部小镇敦刻尔克,营救回大量英国士兵。这也是诺兰这部电影主要的切入点,正如电影海报上写的那句话:When 400,000 men couldn’t get home,home came for them.(当40万人注定无法回家,家为他们而来。)
整个影片“诺兰”的风格还是很强烈的,但这次唯一可能影响观众体验的地方就是片里的中文字幕了。
影片中被网友吐槽最多的一处翻译:把“home”翻译成“祖国”。
最典型的一处场景是这样的:指挥敦刻尔克撤退的将军站在码头上看到英国开来的各种营救英国官兵的渔船时,一位军官问他:What do you see?(您看到什么了)他回答:home.(此处被翻译成了“祖国”)。
确实,“祖国”在一定的语境当中可以被比喻成“家”,故而用home;但诺兰的这部《敦刻尔克》里所用到的home,在我看来,跟“祖国”关系不大。而且似乎是一种相反的东西。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德国兵,也没有鲜血淋漓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紧凑的情节来展现撤退过程中的“求生”:从小哥抬担架争取上船资格、法国大兵在船舱里死活不说出自己的身份、到老头海里捞人、到飞行员在坠海的机舱里奋力砸玻璃…处处都表现着个体的“求生欲”。
可见,诺来并不想表达什么“家国情怀”,而是通过刻画“小人物”在残酷战争中的真实表现来反映“人性”。就好像一个战争中将死的士兵,想到的肯定是自己的家人,而不是“下个月党费还没交”……
这是一部让观众看了会深深反思战争的电影:为什么会出现战争?不就是国家的概念太清晰,敌我矛盾太尖锐所导致的嘛!
“祖国”一词,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鲜明的政治概念,就是nation,这是一种nationalism(国家主义);而home是“家”的概念,就好像电影《英国病人》里凯瑟琳遗言中写的一句话:an earth without maps(没有地图边界的一方乐土),这是一种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
把这里的home翻译成“祖国”,直接就扼杀了诺兰费尽心机想表达的人性。一个词,足矣毁掉整个电影的精髓。这种夹带“私货”的方式确实不可取。
后来我了解到,《敦刻尔克》中文字幕的译者叫“贾秀琰”,她早些年的翻译已经毁了多部好莱坞影片,比如《环太平洋》里把机甲的一句“elbow rocket”(火箭助推拳击)翻译成“天马流星拳”,奠定了这位姐姐在中国翻译界“脑补女王”的地位。
不过,从这个翻译事件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得努力学英语了!不然连home翻译成“祖国”的梗都看不出来,怎么跟小伙伴们聊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