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证紧箍咒

作者:宋涛 发表:2014-01-15 08:5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4年01月15日讯】2014年1月5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刘春梅发了一个朋友圈,"读到100多页,终于开始见到干货了"。

配发的图片是几张翻开的书页,划出了她看到的所谓"干货":马克思并没有直接提出党报作为党的喉舌这个概念,而最早直接提出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的是刘少奇......

和刘春梅一样,此时,全国的记者正在学习《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25万新闻采编人员又要重新考试了。

这是例行规定,五年一度,换领新版记者证。在此之前,记者们要参加一场岗位培训,不少于18个学时,然后再通过一项闭卷考试,考试合格才能领证。

按照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要求,2013年10月10日起一直到12月底,对全国新闻采编人员展开培训。2014年1月到2月,统一考试。为此,该局首次组织编写了统一的培训教材--《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等6个专题。

(教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内涵......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时代性、专业性。"中宣部副部长吴恒权强调了一番意识形态上的意义。

这场考试遂被媒体称为"全国记者首次国考"。覆盖面之广,为近几年罕见。

"考试不是目的"

作为教材的编者之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在培训讲课时明确表示自己犹豫过要不要参加编写,"部分记者可能会对国考教材反感"。

组织者并没有给出任何条框,这让张志安有机会融入了自己对教学的反思。他编写的"新闻采编规范"选上去后,几乎没做修改。不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部分改动不少。

"让各方尽可能的满意,这个修改过程肯定是很难的",负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人民大学老师周俊说,网上的调侃让他感到遗憾。。

在去深圳、东莞讲课的时候,当地媒体还请张志安讲了一下"虚假新闻"。在他看来,"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已经成为近年来,互联网环境下记者职业的普遍失范行为。

最严重的莫过于"陈永洲案"。2012年9月到2013年10月,《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发表了10篇有关中联重科的批评性报道,因涉嫌造假,被长沙警方刑拘。

"如果陈永洲案成立的话,可以称之为有偿监督"。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新闻业务处处长农涛告诉《南都周刊》,新闻事业的发展,使得记者队伍迅速扩展,违法类型也更加复杂。

根据"五年一次"的要求,2014年恰逢换领记者证。和2009年不同,这次增加培训考试,农涛说,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为了"督促大家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防伪技术直追人民币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记者们面对的第一次考试。从1990年,全国诞生首版统一的记者证后,为了取得这个不断变换颜色、不断增加防伪技术的身份证件,考试、年检、资格证制度便随之而来。

2003年记者证换领时,新闻出版总署开始提出各种要求,比如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采编工作一年以上。并且增加了考试。

当时培训的内容紧跟时代,包括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以及关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指示。

"(2002年)是第一次组织全国统一的记者培训和考试,时间跨度比较长",农涛告诉《南都周刊》,"记者证本身不是考取的,需要考的只是一个资格证"。考试合格后,由主管单位给记者颁发《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合格证书》--这是领取记者证的前提。

同时引入的还有"年检"。在时任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报刊处处长林江看来,"2003版新闻记者证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它与新闻出版总署记者证管理改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改革的目的在于打击假冒记者的诈骗活动,遏制新闻队伍中的有偿新闻、违规违纪行为。

"新闻记者有必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林江说。

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1990版、1998版记者证只是盖个公章。到了2009年,记者证的防伪技术增加到了十多项,直追人民币。

"光封皮我们就做了二三十个样子",农涛2009年曾告诉《南方周末》,为了测试是否耐磨,他四个裤兜各揣一本证,揣了几个月。按照比较极限的要求进行测试,"把记者证放在烤箱里烤,在60度的高温下烤了3个小时,没有开胶......在冰箱里用零下20度的温度冻了十几个小时,也没什么问题"。

农涛说,总署理解每个记者对记者证的独特感情。2003版的记者证容易开胶,"很多记者说质量不太好,对我们来说,听到这话就是心灵上的折磨。"

2014版的记者证最终方案还没有确定,但农涛透露了一个细节,除了传统的印刷防伪技术,新记者证还将增加二维码,目的是方便群众识别。

矛盾的权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严格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资格制度。这几年,新闻出版总署一再要求,新闻单位必须给采编人员办理记者证。

"报社应该90%以上都是覆盖的,但是期刊的覆盖面相对小一些",农涛并不知道采编人员持有记者证的具体比例,不好评估源于各种原因:刚入职的记者通常有一定的实习期,没法领证;部分人频繁地换工作,记者证不得不上交给原单位。

还有一些情况让人匪夷所思,有些新闻单位故意不给记者办理记者证,"因为聘用的员工,连它自己都没有信心,怕发了这个证件后,将来出什么事情。他们有压力"。

2013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吊销了三家报社的出版许可证。其中一家不仅不给"记者"发工资,"记者"反倒要给报社交钱--用来办理记者证。报社不管自己的"记者"做什么,只要每年交钱就行。

2009年,修订后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强化了对记者证的监管,要求建立不良从业人员档案。"总署管理的重点,就是针对严重破坏行业基本规则的做法。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记者,因为对某个政府部门进行舆论监督,而导致被我们处罚"。

"我们有这种自信,有这种担当。"农涛说。在2009年更新记者证时,"各级人民政府应为持证采访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印在了记者证封底内页上。有媒体评论,这是苦等几十年,等来的"保障采访权"。

只是,现实并不像规定这么简单,农涛也承认,"这个规定是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但只是当时总署的部门规章,法律层级比较低。"

"一些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管理体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这是党政机关需要逐步改善的。同时也需要我们记者在采访中有更多的技巧。"农涛说,"记者证并不象征着特殊的权利,只是一个身份证明,支持记者的采访就是保护公民的权利"。

资料:

记者证的演变

1989年

新闻出版署颁布《关于重新核发记者证的通知》,开始发放首批全国通行记者证。从此,中国记者行当开始有了标准"身份证"。

1998年

新闻出版署决定换发新一批记者证,并由新闻出版署统一印制编号。该版记者证共发放50万本,中央和地方媒体的证件设计有明显颜色标识区分。此后,记者证要求5年更新一次。

2003年

新闻出版总署对记者证实施重大改革:1、对遵纪守法、学历(大专以上)、从业资格(或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编制内、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采编工作一年以上)有明确规定;2、记者证定名为"新闻记者证",取消特约记者证;3、更新样式设计,封面增添国徽;4、增设年检制度。这一版记者证共发放16万本。

2009年

此次与2003版并无太大变化,无非外观设计及防伪技术升级。但2008年国务院印发三定方案,将广电新闻单位记者证的监制管理划入新闻出版总署,因此2009版记者证还囊括了广电系统,共发行24万本。

2014年

按照5年之规,今年又到换发记者证之时。在早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的通知》,决定在2014年统一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之前,对全国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南都周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