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2月20日讯】我们是“最现实”的国家吗?
市场咨询公司益普索(IPSOS)最近对20个国家的一项调查显示,71%的受访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衡量个人成功(I measure my success by the things I own),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调查国家的反馈,比排名第二的印度高13个百分点。对这一问题回答的全球平均值为34%,土耳其、巴西、韩国、波兰都在平均值之上,加拿大、英国、西班牙、瑞典则是比例最低的国家。
另一个问题,“我对于成功和赚钱有很大压力”(I feel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to be successful and make money),中国受访者人数同样最多(68%),而全球平均值为46%。
益普索分析说,调查体现出不少中国人将个人所有物等同于成功的全部。现在全球将近三分之一的奢侈品销往中国,五年前这一比例为10%。整体看,中国、印度、巴西这样的新兴市场受访者都喜欢将物质与衡量成功联系在一起,而发达国家受访者把物质和成功的相连度不高。
这不难解释,它是“追赶型经济体”在特定阶段的常态。但调查的重要提醒在于,我们能不能稍微放松一下压力,从价值观上给自己一些从容?物质至上的压力感还能撑多久,它会不会让我们变形和扭曲?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只是时至今日,这样的东西没多少了。”《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说,他在十多个国家做过关于金钱问题的哲学报告,多数国家的听众都非常同意金钱必须有所不能,但是有两个国家有相当多的听众对他对金钱的批判不以为然,就是美国和中国。桑德尔反对“任何事物都可出售”、“金钱可以万能地兑换成任意的现实”的逻辑,他认为,过去30年所展示的最致命的变化并不是贪婪的疯涨,而是市场和市场价值观侵入了它们本不属于的那些生活领域,包括“健康、教育、家庭生活、自然、艺术、公民义务等”。
桑德尔去年在北京的旅行中,留下来这样一个记忆:夜晚时分,票贩子们自由自在地聚集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大厅的一楼。价值14元人民币的门诊号被加价几百块,相当于一个中国农民一整个月的收入。在站着保安的楼道里,吆喝着兜售专家号的男人打破了医院的安静,“唐大夫,唐大夫,谁要唐大夫的号?风湿科的唐大夫?”
现实的压力让我们也不能不现实,但这就是未来的出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