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城镇化发足在即,下一任总理李克强将城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认为是撬动中国内需和促进经济转型的杠杆。预计三月份公布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画(2011-2020年)」,文件未出市场已经开炒了。
市场将城镇化的焦点放在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业上,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全面,甚至颇为短视。的确,基建与住房乃过去几年拉动经济的主力,在今后几年仍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笔者认为新城镇化拉动力量更多来自软需求,从投资的角度看,寻求不为市场熟知的新故事,在长期收益上理应高过翻炒基建、住房故事。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法宝,是将农村劳动力吸纳到沿海部,由此令中国打造成世界加工厂。今后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法宝,是产业发展就地化,发展起二十余个城市群、一百八十多个地级市、逾万个新城镇。据国家发改委评估,至二零三零年城镇化可以创造三十至四十万亿元的商机。
走城镇化之路的大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认为城镇化并不容易,所谓商机,也并非天上落下来的馅饼。
笔者坚信,城镇化的成功关键,不在修路,不在卖房子,而在产业化。缺少就业机会,一万个新城镇不过是规划者的水中月,大量兴建的住房卖不动,更租不出去。个别地区也许可以获得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生产线,因此产生出新产值、新移民和新税收;不过多数城镇未必能建立工业产能,制造就业的希望寄托在服务业身上。对于他们,初始的消费需求十分重要,初始消费带来商机,商机带来商业和就业,由此循环制造需求。
笔者认为,城镇化成功与否取决于初始消费力的产生,做到这点有两个途径,一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大幅提高农地征用的补偿。农地补偿加码势在必行,不过接下来的问题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保管住卖地所得。中国历次改朝换代,均与农民失去土地有关,兹事体大。另外一个初始动力,可以来自统一居住证,在享受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上,让农民与城市居民趋同。这个故事不错,但是需要一笔庞大的持续性开支。资金估计来自国企的提高分红水平,并将资金划回社保部门。此举属于收入重新分配,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安定,但是必然触动既得利益。
从此角度看,城镇化并非易事,过程可能比市场想象得更困难。没有就业、没有初始消费,小城镇的炒作未必能持久。城镇化故事对在短期在制造企业盈利上也未必有多大帮助。长远投资上看,笔者更倾向于区域银行、保险、医疗、旅游、IT、教育业中寻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