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落幕后,运动员将搬离选手村。伦敦奥运的主办方在慕尼黑找到了如何在未来有效利用奥运村的方法。当年的慕尼黑奥运村如今已成为上千人的家园。
当阿拉伯投资商派出的英籍代表在2011年9月前往慕尼黑时,他的脑中已经有一个明确的构想。主题名为“改造东伦敦之心”的计划旨在赋予缺乏品味的东伦敦城区一个崭新的面貌,该区域正是伦敦奥运村的所在地。而巴伐利亚首都慕尼黑则提供了这个计划解决方案。自约40年起,住在奥运村的租户和业主、学生以及家庭在当地共同建立了认同感和凝聚力,伦敦奥运的组织方也发现了这点。詹姆士·华特森(James Watson)便是为了考察而来,学习如何将奥运选手村打造成富有价值且吸引投资商和住户的方法。
奥运村中的新生活
华特森在经过一番调查后来到慕尼黑。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结束后,当地居民组织了“居民利益协会”(EIG),在奥运村内展开新生活。在第一批住户于1973年迁入前奥运村后,他们发现那里的设施不只为运动员而设,该地也适合年轻家庭居住:分离的汽车道和人行道,低噪音且充满绿意的露台房屋,步行即可前往商店、医院和市中心。
在1975年搬进慕尼黑奥运村的科林滕贝格(Ludger Korintenberg)表示:“这在当时十分新颖,而如此大规模的成就是世界上别无仅有的。”本身是建筑师的科林滕贝格对奥运村的设计和开发了若指掌。他对于在奥运村中规划集体住宅区、隔离街道噪音以及拥有自己的基础建设的理念十分认同。科林滕贝格很快便投身“居民利益协会”中。
前慕尼黑奥运村
居民的传声筒
居民利益协会的现任主席费瑟-佐罗特尼茨基(Manuela Feese-Zolotnitski)和他的家人在1999年搬入奥运村。此前,当地居民曾抗议宝马汽车公司烤漆厂的化学废气。费瑟-佐罗特尼茨基表示:“当时约莫学生抗议运动盛行期间。人们对于社会各方面都更为注重,甚至在规划时将心理学列入考量。”
直至今日,奥运村的居民会在年度聚会或小型聚会时向居民利益协会提出各种建议,由居民利益协会负责处理或提交市政府协助解决。科林滕贝格表示:“我们向市政府提出的问题,通常也是攸关全市的问题。”
前慕尼黑奥运村中成立了文化社团,提供年轻母亲和幼儿信息和帮助。居民利益协会还希望让商店街的店家和服务更符合居民的需求。费瑟-佐罗特尼茨基说:“居民利益协会就像一个传声筒。人们透过传声筒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具组织性的村子
1800间公寓的多数居民已在此至少定居十年。科林滕贝格表示:“慕尼黑其他城区的居民不像奥运村里是一个有组织性的群体。重要的是,这里不是林立的独栋房屋,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居民们互相紧密结合。”前来考察的詹姆士·华特森也记下了这点。他在慕尼黑奥运村内的刊物“乡村使者”(Dorfboten)中写道,这样的居住形式保存了原有的奥运村精神。投资商在一份新闻稿中承诺,未来伦敦奥运村的潜在住户将生活在“现代化而且可持续发展的新社区中心”。这是詹姆士·华特森在慕尼黑便决定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