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开幕式过后,世界各大媒体对这场号称“最盛大的表演”进行不同的评价。它们认为,这场开幕式的自由、狂野与潇洒,同北京08奥运的军事化精准拉开了距离。
《明镜在线》
“伦敦成了这一表演的舞台,有些时候,导演丹尼·博伊尔似乎经不住诱惑,挖掘出太多内容,的确,英国能够展现于世的太过丰富,她的历史, 她的文学,她的音乐。导演有意将这一切呈现给世界,他几乎没有舍弃一丁点儿,从莎士比亚到哈利·波特,从007到奥斯丁,从憨豆先生到米克·贾格尔。”
“此外,英国的历史全程得到快速回放。伴以真羊真鹅的乡村田园风光,发展成了工业化的领军国,博伊尔在此铸造了奥林匹克的巨大圆环。托尔金在远处招手,JK罗琳也出场半分钟,指挥家西蒙·拉特尔爵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 每一秒钟都伴随了新的灵感。只是没有人,也包括电视,无法全部吸收看到的这一切。这是对感官的挑战。”
奥运会旗进入会场
“博伊尔导演独具匠心的近4小时的表演,也许并非像其所言,成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经典。但无可辩驳的是,她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是迄今最不拘一格、最自由潇洒的奥运开幕式。英国,太酷了!”
美联社
“007与初上银幕的女王同台演出,给伦敦奥运开幕式注上非同寻常的一笔。博伊尔展现才华,让奥运会场变成一个音乐箱,摇出当年惊世的披头士、斯通以及The Who的经典歌曲。它向世人传达的信息是:英国,喧哗而又自豪,作好了摇滚准备。作为17天节日的开幕,它十分精湛,也很顽皮。现在,轮到运动员了。”
奥运火炬即将点燃开幕式,一人传七人
《纽约时报》
“它是欢庆和想像力的狂野结合”,它“热闹、忙碌”,让人“应接不暇”。“它既不是对以往历史的沉湎,也不是着眼未来的远大理想”, “它有时更像一个略近疯狂国家的写照,这个国家自1948年前一次承办奥运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年的奥运夏季,处在战后的严肃和冷峻之中。”
《华尔街日报》
“周五晚上,为了显示出自己有别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式的独具一格的一面,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罕见地将现场观众和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由真人元素构成了一面超大屏幕。”
“持续四个小时的开幕式演出颂扬了英国历史和文化。演出着重安排了英国人特别喜爱的节目,但全球电视观众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比如一个向英国全民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致敬的歌舞节目。”
奥运圣火
《 华盛顿邮报》
“表演似乎要中和奥运比赛的严肃性,伦敦已是第三次承办夏季奥运,创下纪录。在接下来的两周里,世界还应保持盎然生趣德国之声”。
《洛杉矶时报》
“奥运开幕式让深受经济困扰的英国人拍拍肩膀,相互鼓励。”“同4年前的北京奥运开幕式相比,反差何其之大。伦敦用英国式的丰富想像力取代了中国式的军事化精准。”
英国国内报纸评论开幕式的标题
《泰晤士报》:“飞翔的开端”,指女王乘直升机和挑降落伞的影片镜头。
《每日邮报》:“一场爆炸!”,指奥运五环焰火点燃。
《卫报》:“奇妙的夜晚”。
《每日电讯》:《准备摘金》
《金融时报》:“英国以自己的欢庆拉开奥林比赛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