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前茅”最初与行军作战有关(图)

发表:2010-12-19 19:4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现代,参与考试或竞赛、评比,往往有“列前茅”之说。“前茅”的最初含义则与行军、作战有关。

中国现存古代文献里,“前茅”一词最早见载于《春秋左传》,在“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一节内写道:“军行……前茅虑无,中权、后劲。”引文中的“前茅”,是行军于前方的先头部队扛举的旗帜,“茅”字通常是指茅草,但它另有数种含义,“茅”还与“牦”字通用。古人为装饰旗帜,往往选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于旗杆顶端,所以该种旗帜又称“牦旌”。清代嘉庆年间进士、训诂学家王引之(1766—1834年),在所撰《经文述闻》的《公羊传》一篇中说:“茅当读为牦。牦,正字也;茅,借字也。盖牦旌之饰,或以羽,或以牦……其用牦者,则谓之牦旌也。”

行军于最前面的部队,因扛举了牦旌,所以“前茅”一词后来被引申为先头部队。西魏、北周期间,担任过“骠骑大将军”的文学家庾信(513—581年),在所写的一道碑文里,有“前茅”一词,指的就是先头部队,其中写道:“六军星陈,万骑雷动,前茅已战。”(《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

先头部队在多数情况下固然是最先与敌军交战,尽可能给敌军迎头痛击,但他们还担负着另一项重要任务——侦察了解敌情,搜索有无伏兵,并及时用“前茅”(牦旌)向本军指挥将领与后续部队发出不同含意的信号,俾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古人所说的“虑无”。对此,西晋将领、学者杜预(公元222—284年)写道:“虑无,如今军行,前有斥候、蹹(踏)伏,皆持以绛及白为幡,见骑贼举绛幡,见步贼举白幡,备虑有无也。”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公元574—648年)也解释说:“前有斥候蹋(踏)伏者,令人远在军前斥度候望,虑有伏兵,使蹋(踏)行之。”可见,“斥候”即是伺望侦察;“踏伏”即是搜索伏兵。所以,“前茅”还指先头侦察队,他们除了用绛幡(红赤色旗帜)和白幡(白色旗帜)向部队指挥和后续部队表示有关敌情外,还按事先密定的不同暗号,挥动着旗帜发出代表各种情况的信号,使自己一方部队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

随着年代推移和社会发展,“前茅”一词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地演变为表示成绩排列于前面之意,清代蒲松龄(1640—1715年)《聊斋志异·郭生》里写道:他“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其中“屡拔前茅”,含义即此。后来,“名列前茅”一词也因此衍生,迄今已广为应用。
 

来源:网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