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古称"甘州",自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西夏攻占了甘州,并在八年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几代西夏王均崇信佛法,因此除自中国请经及翻译、雕印佛经之外,还致力于寺塔的建设,故境内寺院林立。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1098年),西夏国力鼎盛,著名的大佛寺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时,有位叫嵬咩的僧人,一日静坐,听到附近有丝竹声音,循声寻去,却不见演奏者,疑为"天乐"。于是在"天乐"响之处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这座坐东面西的佛寺。
建立之初,规模宏大的大佛寺,由牌楼式山门和大佛殿、四大天王殿、万圣殿、藏经殿、配殿、厢房、佛塔等组成,并有双眼井、木瓜树、金塔六角亭鼎等。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殿、土塔三处。
主体建筑大佛寺正殿为两层楼,重檐歇山顶,高33米,面阔9间,進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内有释迦牟尼的侧身像,即大卧佛。卧佛为木胎泥塑,金装彩绘,面部贴金,头枕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右手掌展放在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胸前画有斗大"卍"字符号。他全身长34.5米,肩宽 7.5米,光耳朵就有2米多长,是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像。
卧佛身后,塑有迦叶、阿难等10大弟子,殿内南北两侧还有18罗汉群像,形态各异,形象生动。殿内东西两壁有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的巨幅壁画。构图杂而不乱,形象跃然壁上。殿门两侧各镶6平方米见方的砖雕一块,上精雕如来佛讲经说法的故事和神态各异的诸佛像。南为西方极乐世界,上书"登极乐天",右下方书"西方圣境",它里面人物众多,而且有七宝池,有金翅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有的人物,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菩萨,还有宝塔,正面都是镀金的,显的富丽堂皇。对联为"宝殿巍峨无人量天成敬仰,金身显焕河沙凡圣共皈依"。北为佛说法图,上书"入三摩地",右下方书"祗园演法",对联为"佛日增辉万善同归登彼岸;法轮常转十方瞻仰正菩堤"。
正殿后为藏经殿。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将正统五年宫版印刷的经卷345种、685函、3584卷敕书颁赐给大佛寺。现在,这里藏有用泥金书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经书,其中尤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
藏经殿后为"弥陀千佛塔",俗称土塔。塔高33.37米,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塔基每边长23米,层层向上收小,共13节,华盖直径4米多,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
据说,规模宏大的大佛寺在16世纪时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
大佛寺与西夏、元朝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记载: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显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元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张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叹引,曾留居一年之久。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世祖忽必烈,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也出生于大佛寺。
近千年的岁月走过,惟有大佛寺山门的楹联"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白世永问不明"欲说还休,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