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胡耀邦的三次接触

作者:谢昌逵 发表:2009-05-09 18:4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人民心中的胡耀邦》谢昌逵/作为一个普通的干部,我曾在《中国青年报》工作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三十年间与胡耀邦有过三次接触的经历,但仅仅是三次,每次都给我留下了永志不忘的印象。

我跟胡耀邦的三次接触

一九五三年,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谈阶级分析的小文章。这本是耀邦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的论点。不料他却在一次团中央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 "谢大哥"发表的这篇文章怎么怎么好,进行了表扬。过不多久,他就在一个星期天把我叫他家中,从上午交谈,到留我共进午餐,到下午一起游公园、逛街。作为团中央的第一把手,他对一个普通干部如此热情相待,又如此平易近人,使我受宠若惊,加上水平有限,我发言较少。但是,不论是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他都在议论不休。在外面见到什么情景,如一个景点的设施、少先队员的游戏等等,他随时就发表见解和评论。由于事隔多年,他当时谈话的内容已记不清了,但从那时起,他留给我至今难忘的印象是:他简直是一个大脑在不停地思考的人。

《人民心中的胡耀邦》:我跟胡耀邦的三次接触


胡耀邦含冤去世以来,中国民众一直没有忘记他。《人民心中的胡耀邦》纪念文集共收录70余篇文章。作者中有老一辈德高望重的前高干、知名人士,有在学术上有建树的中年学者,有当年悼念胡耀邦而引发八九民运的天安门一代代表,还有一些本来最有资格评论胡耀邦却被大陆官方拒之门外的人们。

我记得,耀邦当时给青年多次做的报告中,都反复叮嘱年青人要懂得经过和经验的区别。经过就是遇事毫不动脑,就像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什么也没有留下。而经验则是对经过的事情进行思考与总结,留下今后处理事务时的思想资源。可以说他就是一个这样不断总结和反思的人。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个人思维特点的那些品质的总和就成为一个人的智慧能力,智慧品质包括求知欲、钻研性、智慧的深度、智慧的灵活性、逻辑性、批判性等。从他当时思想活跃的程度看,这些智慧品质耀邦不仅都具有,更可贵的是,他思考的内容十分引人注目。

在当时耀邦的许多讲话中,以及后来在八十年代初我看到团中央保留的他当时的讲话纪录,都曾反复强调要尊重年青人的个性,要提倡个性解放、独立思考。他用通俗的语言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中国青年报》社的编辑,根据这些思想写了提倡独立思考的文章,提倡青年穿花衣服等等,后来都成为右派分子的言论。胡耀邦当年只有三十多岁,这些与当时国内意识形态不符,却反映和顺应人类文明主流的思想和理念是怎样形成的哩?我在想,他只上过初中一年级,十多岁在江西参加共产党的事业,以后经过长征到延安,生活的环境使他很难接触到西方的经典著作,受到他们的影响。他是受到陈独秀等人的影响,还是他自身的经验使他的思考得出了这些理念?我们知道,他十几岁时在苏区杀AB团的运动中差点被杀,在延安审干运动中他又做逼供信的试验,将无中生有的结果告诉毛泽东。现在不是在写胡耀邦传吗,也应该研究他的思想成长的历史,也许能得出即使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中,只要有深度的智慧品质,也能得出人类普世价值的民主自由等理念。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人民心中的胡耀邦》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