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名正言顺

发表:2008-08-10 13:3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名正言顺”来源于《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一年后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寇。在五十六岁那年,孔子又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国君让您去治理国政,您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子路不客气的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存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的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