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腐败分子的频频落马,不少人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但是,原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的丑闻东窗事发后,还是在江苏乃至全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深感意外的是,一向大讲制度反腐、行事谨慎内敛的“老组织”怎么说进去就进去了呢?
更令人们感到意外的是,截至目前,虽然拔出了徐国健这个手上握有组织大权、提拔过众多干部的“大萝卜”,但并没有带出多少泥。与黑龙江、安徽阜阳等地的腐败窝案、串案、群案不同的是,徐国健案件所牵涉到的人比较少,仅是几个人的小圈子而已,既没有同一单位共事的同事,更没有省里的其他高官。一些社会学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腐败现象在减弱,而是腐败现象的“异动”:大圈子作秀,小圈子作孽。官场中的这种“圈子病”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值得人们警惕。
大圈子赢得“美名”小圈子腐败透顶
接触过徐国健的人大都认为他是一位行事低调、做事谨慎的人,很讲“规矩”。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各种场合不失时机地教育下属或新提拔上来的年轻干部,告诫他们社会很复杂,不该要的财物一律不能碰。甚至在饭桌上,徐国健也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用他的话讲就是“毛毛雨常下、小木鱼长敲是对干部的关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秀”的。据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介绍,跟“徐部长”下基层调研,他从来不收礼品,有时候实在推脱不掉,一回到部里,立即吩咐司机把东西登记并且上缴。这位知情人说,至今省委组织部的仓库里还有数十件“徐部长”主动上缴的礼品。徐国健在公众场合的“大圈子”里,即使是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始终保持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正常关系。多年来,他身边组织系统的人在升迁上很少能得到他的格外“关照”。
不仅如此,为了给人以清正廉洁的假象,徐国健还在江苏大力推行的一系列干部制度改革中乔装打扮,充当了一个积极推动者的角色,并使省委组织部成为全国组织系统的“一面旗帜”。他还多次介绍经验,接受记者采访,怎样摘除干部选拔中的“神秘面纱”,怎样改变“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的局面。
通过一系列的包装,徐国健把自己“秀”成一个“清官”。然而,终究纸里包不住火。2004年11月29日,“双规”近半年的徐国健被宣布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移交司法机关立案审查。中央纪委传给江苏省委的书面处理决定显示,徐国健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收受贿赂共计人民币460万元和8000美元,接受礼金10万元。
这个“他人”究竟是些什么人俊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