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惑守心”是指火星运行到与心宿(位于天蝎星座)重叠的星象。“荧惑”即五星中的火星,其字义含有眩惑的意思,荧惑之为星名,多指悖乱、残贼、疾、丧、饥、兵等恶象,其占文甚至关系着君主之天命,《史记·天官书》云:“虽有明天子,必视荧惑所在”更突显出荧惑在观天象上的重要性。心宿则是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宫苍龙七宿,心宿大星在星占上指的是天王(即皇帝),其前后星指的则为天王之子。
西元前170年左右,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提到荧惑“其与心星遇,则缟素麻衣,在其南、在其北,皆为死亡”,已清楚地以荧惑入心宿代表为死亡的征兆,但却未指明死亡的对象,据《史记.天官书》曰:“火犯、守角,则有战;房、心,王者恶之也”,则“荧惑守心”的当灾者,应该是皇帝,至若王者为何“恶之”则并未说明。
绥和二年以前,文献至少出现三次“荧惑守心”的天象记录。第一次发生在宋景公三十七年(480BC),当时的天文官子韦提出建议,把灾祸转移给宰相、百姓或当年的岁收,但是景公仁民爱物,不愿答允,据称此感动上天,令荧惑移徙了三度。由于转祸必须找相当份量的人或事才有效,从子韦建议的转移对象来看,“荧惑守心”当灾的对象似乎是景公本人。
据《汉书·天文志》的记载,第二次的荧惑守心,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六年(211 BC),文中将“荧惑守心”与秦始皇死亡、嫡庶残杀及二世残暴关连在一起,亦代表死亡或杀戮的意思;第三次发生于汉高祖十二年春天(195BC),《天文志》更直接将“荧惑守心”视为四月皇帝崩殂的前兆。
汉成帝绥和二年的“荧惑守心”事件,导致了丞相的死亡。次月,“素疆,无疾病”且正当壮年的成帝暴崩,死因不明。
天象与人间是相互感应的。在中国古代,例如汉文帝二年(178BC)十一月晦发生日食,皇帝因此下诏罪己,并且首次因天变而诏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开创了汉代取士的新径;又如金海陵帝攻打宋朝之前,亦曾经多次问询天文占候,做为出兵的参考;即使到了清朝,当政者也不敢轻忽天变,如顺治九年 (1652),蒙古的达赖喇嘛前来中国,满汉大臣对皇帝是否应出边外亲迎的仪节,各持不同的看法,洪承畴等即藉当时“太白星与日争光”及“流星入紫微宫” 两天象上疏,并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顺治的决定;其他如因天变而行大赦、罢三公、减常膳、避正殿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