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抚顺市新抚区一处普通的职工住宅中,找到了今年已80岁的庞淑谊。
双方订亲
1930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在韶山的一条小道上,一个多病的妇人领着她8岁的小女孩和5岁的小男孩,到外面乞讨……这个小女孩就是庞淑谊。那时,父母多病的庞淑谊家中没有一分耕地,一间常常漏雨的小茅房就算一家人仅有的一点家产。
当时,在韶山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就有毛泽民的妻子王叔兰。为了保持韶山的革命力量,为了不被国民党抓走,这位坚强的共产党员与毛泽民不得不假离婚。这个时候,王淑兰就寄住在毛慰生家。
毛慰生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同一祖父,家里只有三间草房。和庞淑谊家里一样,毛慰生家里也没有地种,他们年复一年地靠给别人做长工糊口。毛慰生先后共有三个孩子:男孩毛泽连、毛泽青,女孩毛泽建。
住在毛慰生家中的王淑兰很关心这家人的生活,她常帮助毛慰生的妻子做一些零碎的家务活,有时候还为毛泽连、毛泽青兄弟俩带回一点吃的。这些,让兄弟俩一直不能忘怀。一天,王淑兰对毛慰生夫妻俩说:“看庞月池(庞淑谊的父亲)家很苦的,他家的女娃子很懂事,给泽青做媳妇吧。”毛慰生夫妻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王淑兰来到庞家说煤。庞淑谊的父母觉得毛家人都很诚实可靠,便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很快,庞淑谊出嫁到了毛家,做了毛泽青的童养媳。那一年她8岁,毛泽青15岁。
投奔延安
这年,毛泽青已长到20岁,个头足有一米九五。
毛泽青从小就对三哥毛泽东充满着敬意。这年,他在王淑兰的秘密帮助下,离开韶山,投奔延安,投奔毛泽东。
毛泽青这一走,再也没有任何音信。从此,庞淑谊身上的负担更重了。她以勤劳和诚挚,和毛泽连夫妻一起,料理着公公、婆婆的生活,支撑着这家人艰苦的日子。
1949年,湘潭地区解放。这年9月,一位解放军捎来了口信:“毛泽青早就参加了革命,如今是后勤部队里的一个副连职干部,现在长沙,过一段要回家里来看看并接走妻子……”
12年的漫长等待,12年日日夜夜的企盼,庞淑谊终于盼到了丈夫的音信。惊喜之中,她和家里人等不及毛泽青回来,第二天就踏上了去长沙的路……
原来,12年前,毛泽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来到了延安。在一个挂着纸窗的窑洞里,他终于找到了日盼夜盼的“三哥”。看到“十弟”毛泽青来投奔革命,毛泽东很高兴。毛泽东对“十弟”说:“泽青,要记住啊,我们可不能想升官发财啊,要为穷人打江山。”从参军到入党,毛泽青的介绍人都是毛泽东。为了保密身份,他改名为毛运才。
毛泽青改名几天后,庞淑谊和丈夫回到了韶山。半个月后,庞淑谊跟着丈夫回到了部队。这段时间,毛运才一直在部队里搞财务工作。庞淑谊一直在家里带孩子,并料理着其它家务。她常对丈夫说:“毛主席早就对你说过,不要想升官发财,在部队里要注意呀。”毛运才说:“我一定不给‘三哥’抹黑。”毛运才老实厚道,在部队里从不讲起自己与毛泽东的关系。
1954年,庞淑谊的丈夫毛运才转业到辽宁阜新发电厂。转业前,一位干部在家里对他们说:“要转业了,你们要是听我的话,毛大哥再用原来‘毛泽青’的名字更好。
这位好心的干部刚走,庞淑谊对丈夫说:“运才,这名字可不能往回改,咱们要的就是不让别人知道我们和毛主席的关系……要改也可以,毛运才这个名字用家乡的话说不大上口,就改成毛万才吧。不管咋说,不能再叫毛泽青。”
丈夫听了庞淑谊的话,到了阜新发电厂后,改名“毛万才”。
后来,庞淑谊和丈夫带着孩子来到抚顺。毛万才在抚顺市政公司做党委副书记。
那时候,庞淑谊已有了5个孩子,一家人只住在一间房里,几个孩子要在搭起的上下铺睡,十分拥挤。家里只有丈夫一个人挣工资,生活上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她却从来不让丈夫向单位要救济。她劝丈夫说:“比咱们家困难的还有的是,孩子大了后,慢慢就会好了。”
生活的重负早就使丈夫得了心脏病,卫生所的一个医生和毛万才是至交,对他们夫妻说:“就凭你们的身世,竟弄得这么困难,找找组织吧。”庞淑谊说:“困难啥,比起我小时候要饭,还不强上百倍?。”
毛万才去世
1970年,庞淑谊一家仍住着一间房,孩子渐渐大了,家里就更显得拥挤不堪。这时,那个卫生所的医生看不过,在庞淑谊和丈夫不知道的情况下,找到了市里的“军代表”,他说:“老毛(万才)干革命这么多年,5个孩子都长大了,还住一间房子!”不久,他们才住上两室的房子。
不久,毛万才退休。退休之后,庞淑谊和他常常去新抚区菜市做义务劳动。这种活动他们一直坚持了两年多,直到后来毛万才的身体很不好的时候才作罢。1981年,毛万才去世。
此后,因为一直没有工作,儿女们的收入也非常低,庞淑谊的生活便没有了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她与当地居委会联系,和几个老太太一起打扫街道卫生。没有人知道,她自己也从不讲起,她就是毛泽东的“十弟媳”。当时,居委会一天给她一元钱的报酬。这样,她一直坚持到了1984年。
俭朴的生活
1993年,抚顺市财政局局长郭峰在飞机上看到了一篇写毛泽连的文章,里面讲到了他的弟弟毛万才一家一直很清贫地生活在抚顺。他真的有些不相信,毛泽东的堂弟竟也生活在抚顺这个城市。回来后他就四处查寻。两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庞淑谊老人。他要发动干部们为老人捐款,老人坚决不允。
庞淑谊的5个子女除了她的大女儿毛小平在机关做服务工作收入稍好外,其余人收入都很低,生活都很困难。庞淑谊的两个儿子全在企业工作,厂里效益都不好,看到这种情况,这位很有社会良心的局长在不让庞淑谊老人知道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对她的大儿子毛佳新进行了人事考核。考核合格后,将他从厂里调到市财政局工作。她的二儿子毛佳明十几年前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一个小厂里工作,近年来他所在的企业效益较差,很多时候都不能按时拿到工资,即使发了工资,也是很少。几年前在韶山探亲时,有人对庞淑谊说,你们要是在湖南,子女的境遇会好很多。她却说:“在哪儿都一样。”尽管生活得不算太好,但她常常告诫子女们:“要像你爸那样,什么时候也不要给毛主席抹黑啊。”
摘自《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