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回歸」之後的中美互動(圖)

作者:何清漣 發表:2024-12-24 07: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川普
2024年12月16日: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川普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特朗普海湖莊園舉行新聞發布會。(圖片來源: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2月24日訊】2024年近百場選舉,美國大選當之無愧成為Top.1,世界熟悉的川普(特朗普)總統回歸美國政壇峰頂,儘管還沒有正式走馬上任,但無論是國內政策還是針對國際關係的各種發言,已經讓他各國開始調整自己的姿態,無論是盟友、競爭對手還是關係較為疏遠的國家,都做好了應變準備。但在美國所有的對外關係中,美中關係當然是重中之重。

川普的現實主義外交戰略:以實力為後盾的利益外交

川普邀請習近平參加他的就職典禮因為在美國算史無前例,媒體集中猜測習近平是否會來,懂點中國文化的則認為川普此舉有上國君王登基、萬邦來朝的意涵,因此斷定習近平不會來。其實,川普已經邀請好些國家元首來華府觀禮,他的邀請這一姿態表明的就是川普2.0政府的外交戰略。這一戰略其實已經由川普的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在12月12日的Fox and Friend的節目中明白闡釋,「這是川普總統與其他國家——不僅是我們的盟友,還包括我們的對手和競爭者——的領導人建立公開對話的一個例子」。她將這項邀請稱為加強美中兩國關係的努力。

再考慮到川普對盟友墨西哥、加拿大、中國都說過要加征關稅,而且是單邊談判,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否定WTO成員國的貿易普惠原則,川普的外交不再以意識形態劃分敵友,只以利益為外交槓桿就非常清楚了。12月22日,川普在鳳凰城演講被視為「第二任期預告」。12月22日,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舉行的一場保守派大會上,川普發表了一場時長75分鐘的講話,演講中稱,一場「常識革命」即將在美國上演,這次演講只是一個小小預演,除了表明優先發力內政,還闡述了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美國優先」、單邊勝多邊,加征關稅、表示要「收回」巴拿馬運河、表達解決俄烏衝突的決心。

從這場講話中可看出,中美關係是川普2.0的要務但非急務(川普當選後我就如此判斷),川普所謂「中美合作可以辦成許多大事」,充其量是種願望與表態,落實到實處有多少行得通,基本是未知數。

中國對「現實主義外交」抱持接受態度

眾所周知,《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的作者米爾斯海默近年是中國常客,他的進攻性現實主義外交戰略更是為中國研究國際關係尤其是中美關係的人士熟知,加上2019年以來的美中貿易戰,與美國的歐盟盟友在川普勝選後的失望怨懟相比,中國對川普以利益(關稅)為槓桿的現實主義外交反而更能接受。

12月16日,美國候任總統川普在海湖莊園舉行的記者會上談及美中關係時表示,「中國和美國合作可以共同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並表示他準備繼續與北京對話次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2024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強調,中國對美政策「沒有改變」,並指出過去一年兩國關係的進展「充分證明,只要中美合作,就可以成就許多大事和好事」。然而,王毅也重申,臺灣問題、道路制度、民主人權以及發展權利是中方「四條不容挑戰的紅線」。

考慮到川普1.0基本不提意識形態對抗,以及拜登政府強調對華外交不以改變中國制度為目標,中方劃出的四條紅線當中,只有臺灣問題與發展權利是真正的障礙。臺灣問題的三個要角對此的態度有微妙差別:臺灣強調獨立是事實但擔心武統;中國押寶在滲透,去年11月舊金山拜習峰會,習近平暗示中國並未計畫攻擊臺灣;美國強調的是維持現狀,但不同的總統有不同的維持方式。也因此,重點就是所謂「發展權利」,這是中國近幾年出現頻率較高的外交辭彙,尤其是中方在晶元問題上受到美國多方制裁之後,成為官方正式外交用語。

從中國國內各種輿論來看,中國官方在選前就已經做好川普回歸的準備的B方案:川普2.0將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壓力,採取徵收更多關稅、限制投資等政策。但中國官方學者多認為,川普的孤立主義外交(這是北京與盟友對MAGA的概括)和對盟友的不穩定承諾,反而可能為北京創造戰略機遇。因為川普缺乏意識形態上的對抗意圖,以MAGA為核心的外交政策將削弱美國對盟友的支持,促使歐洲和亞洲國家更傾向於與中國建立經濟合作關係,在此條件下,美中對抗不會演變成冷戰2.0。

這一態度,中國官方通過國內智囊在美國外交期刊上清楚表達。最近,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主任閻學通以《為什麼中國不害怕川普》(Why China Isn’t Scared of Trump)為題,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專文,其基本觀點是就是上述表達的集中體現,只是明確說明:川普將以遏制中國的意圖進入白宮,但中國並不畏懼川普。理由是:1、由於川普的外交政策從未表現出任何深刻的意識形態承諾,競爭不太可能演變為類似冷戰那樣具有破壞性的局面。2、川普不想捲入戰爭,更願意專注於國內改革。

美國對華外交必然面臨戰略調整

鑒於拜登政府事實上繼承了川普對華經濟政策,加上形格勢禁,川普對華外交不會有翻烙餅的舉動,但對華晶元戰可能會改章程。

自拜登政府上臺以來,遏制中國晶元產業發展一直是其政策重點之一。美國商業部長雷蒙多一直認為,對華晶元戰分為防禦戰與進攻戰。防禦戰指美國拜登任內出臺的《晶元與科學法案》對美國國內創新的資金支持,該法案提出在半導體製造、研發和勞動力等方面投資近530億美元,鼓勵半導體產業到美國投資。進攻性是指對晶元生產實行出口管制,阻撓中國獲得晶元生產的最新技術。據《華爾街日報》12月22日報導,雷蒙多認為,美國試圖限制中國獲得先進半導體技術的努力並沒有阻礙中國的進步,在晶元競賽中「試圖阻撓中國是‘白費工夫’(a fool’s errand)」,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只不過使中國向全球技術主導地位邁進的步伐「減速」而已。

今年10月,川普曾批評《晶元與科學法案》「實在糟糕」。他反對通過補貼政策鼓勵半導體企業建廠,認為這吸引到的都不是「好公司」。他建議徵收高額關稅,迫使企業「自願」回流美國。他還提議,加速對投資額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項目的審批,包括豁免相關環境審查程序等,鼓勵企業投資。這一點,倒是與美國國內輿論一致,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教授、《晶元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指出,《晶元與科學法案》劃撥資金的80%都是建廠補貼,這種「不平衡」多少有些「令人失望」。英特爾公司得到的補貼甚多,但幾乎沒有什麼成果,成為批評重點。

川普本人對華主張基本沒有意識形態偏好,但他的重要閣員當中,對華政策軟硬不一。對華鷹派有國務卿盧比奧馬可·盧比奧(Marco Rubio);國家安全顧問邁克·華爾茲(Mike Waltz);CIA局長提名人約翰·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這些人將貫徹川普的「美國優先」外交政策。情報總監圖爾西·加巴德(Tulsi Gabbard)可能更能理解川普的意圖,因為她稱盧比奧「代表新保守主義、好戰的建制派」。

簡單總結一下,那就是川普政府2.0內任期的對華政策可能更多集中於經濟和戰略競爭,但不太可能引發意識形態對抗。在這個過程中,兩國內部的改革與形勢變化將決定未來的競爭走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