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世界上最靜的書 跟著梭羅學習領悟力(組圖)

作者:賈小凡 發表:2024-09-25 10: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美麗的瓦爾登湖,平靜的湖水淨化人心。

當今的年輕人中盛行「內卷」「躺平」等流行語,人們在各方巨大的生存競爭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又在身心疲憊下,想逃離外界的喧囂。有的人只關注小我和自我的舒適,有的人卻陷入憂鬱孤獨孤獨是現代病,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年輕人如何才能在獨處中不迷失自我?

孔子曾言:「德不孤,必有鄰」。有德行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他身邊一定會有同道中人。其實,我們不妨更深一步理解,有德行的人是不會有孤獨感的,哪怕他的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這種人必然是心靈豐富的、有沉甸甸的靈魂內涵的人。什麼樣的靈魂是豐滿、厚重的呢?物質世界的吃喝玩樂到底有限,只能滿足肉體。人的心靈的需求取決於某種感知造化之妙的能力、也就是古人崇尚的天人合一,在天地萬物中提升對生命的領悟力。

距今約180年前的1845年,有一位28歲的美國年輕人,手持一把斧子,獨自來到波士頓附近一片人跡罕至的森林原野。他就是年輕的美國作家、自然主義大師亨利‧戴維‧梭羅。說起來,他是當時新聞界的一位無名小編,勤奮爬格,文章卻無人賞識;他也嘗試過很多職業來餬口:手工藝人、小學教師、工人、園丁、甚至還做過暴風雪的監測員,他始終地位螻蟻一般卑微,薪水微薄,在底層掙扎。更糟糕的是,他和親哥哥愛上同一名女子,悲涼的失戀後,哥哥竟撒手人寰。如此一來,梭羅大病一場,在經歷事業不順、失戀、親人離世,重病之後,梭羅決意於湖水和森林間,夜披月光、晨和鳥鳴,過遠離塵世的隱居生活。他隱遁森林,用斧頭劈木,建起一個極簡的小木屋,燒水取暖,釣魚果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試圖遠離喧囂,從嶙峋的人生中掙脫。

若干年後的1854年,梭羅將這段隱居生活寫成《瓦爾登湖》,震驚了世界文壇。從文學藝術上看,《瓦爾登湖》是一部純粹的詩情畫意般的散文集,清新、優雅的文字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細膩描寫,幾乎在世界文壇中無人能比擬。然而它的深意不僅限於文學領域,在書中,梭羅深感,世人為了虛擬的生存壓力,為了追求過份的物質享受,終日忙碌焦慮,不能採集生命的美果。他在湖光山色中開闢一條生命實驗之路,探索更為優美的生存模式。


瓦爾登湖畔的石碑上刻著梭羅的話。

今天瓦爾登湖畔石牌上,赫然寫著梭羅的當年的喃喃心語:「我步入叢林,是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只去面對生命最本質的那些事實,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好好地活過」。正如梭羅的書裡表示,他真的在一種融入大自然的生活中領悟到了宇宙「更高級的秩序」,獲得了置身於天堂般的高峰體驗,「每一個毛孔中都浸潤著喜悅」。梭羅的體驗對今天迷惘的人群是一條有意義的出路嗎?讀《瓦爾登湖》如何學習梭羅對生命的領悟?

真正的寧靜

譯者徐遲先生在書序中寫道:「《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裡去。我要告訴你的是,在你的心靜下來以後,你就會思考一些什麼。在你思考一些什麼問題時,你才有可能和這位亨利‧戴維‧梭羅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則。」很多人發覺,隔著一百多年的漫漫時空,《瓦爾登湖》有一種讓人安靜下來的力量。

如果真能靜下心來,不抱著功利的心去閱讀這本書,就會感受到它無時不刻向人訴說著寧靜。在這裡索取不到功力方面的東西,沒有機巧,沒有爭鬥,就是跟著索羅去瓦爾登湖四周轉轉,看看他在瓦爾登湖不一樣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比如,跟著梭羅在瓦爾登湖清晰簡練地辨識種種鳥鳴:畫眉、東部鶇鳥、紅色的磧、怪鴟、野雀中的分類和區別。喧囂的城市裡長大的人彷彿從書中生平第一次聽到了大自然交響曲,那些細到極微的聲音只有靜中才能感知。

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中寧靜的水鳥。(以上圖片均來源: Adobe stock)

梭羅隱居當初,滿腹的心酸和巨大的孤寂感將他深深籠罩,但漸漸地,他的心越來越瀋靜,當他把身心完全瀋浸於大自然,他彷彿聽懂了風的嘆息,老樹的私語,終於在一個朝陽噴薄而出的瞬間,梭羅恍然大悟:人何曾孤獨,又何須顧影自憐,人和天地萬物之間,存在一種深深的羈絆。「就像我們面對面和在明朗的白天裡悟到真理一樣,我們也在背地裏和在黑夜中與真理不期而遇。」從此,梭羅棲身於湖畔的生活,由失意變為詩意,他在參天古木中了悟生命的最本質,在水鳥的凝視裡,享受純淨的極致……他在這裡中放下了心中的萬般雜亂的情緒,放下了怨天尤人,在和大自然獨處時光中,他學會了和自我和解,事業不順,失戀的痛楚都不再能擊倒他。

他巧妙而又幽默地引用托馬斯‧斯托雷的詩句:「不識寧靜(serenity)者何其短視!」他安於寧靜,享受獨處。所以他得以從容。他說,即便身處鬧市周圍人群熙攘也不會心感不安,因為他的天堂就在自己胸口,閉上眼時都能感受到每一次希望的跳動。

喬布斯曾說過:「簡單比複雜更困難」。林徽因也說過:「真正的寧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莊子《逍遙游》有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其所惡乎待哉」。這些話語也都說明,寧靜致遠,靜下心能體悟到更高更遠的境界。

愛、敬畏與升華

書中可見,梭羅是醉心自然的,對於大自然體現出熱忱。他會細細觀察、甚至不惜以大篇筆墨來描繪蟻群的戰爭,鵪鶉、貓頭鷹、外出覓食的松鼠……那些田園中最為常見的動物,在梭羅筆下靈氣四溢地四處穿梭。樹木在他的眼中也有著生命,他們靜默著通過葉片的窸窣聲傳達自己的情感。梭羅對大自然的熱愛,使他領悟到自然中所蘊含的種種奧妙。

梭羅隱居後將全部身心貼近大自然,體味到人與自然萬物水乳交融之中的內蘊,感悟到一種神秘的生命升華,他說:「最接近萬物乃是創造一切的一股力量!」「只要我們心靈有意識的努力,我們就可以高高地超乎任何行為及後果之上,一切好事壞事,就像奔流一樣,從我們身邊經過,我們並不完全是糾纏不清在大自然之內的,我可以是急流中一片浮木,也可以是從空中望著下面的因陀羅。」他是這樣在瓦爾登湖邊獲得的新生。

梭羅所處時代是美國工業革命開發期,人類因貪婪大肆採伐自然資源,陷入拜金主義,文明陷入享樂至上的階段。梭羅在書中指出時代的弊病:「人類已經成為他們的工具的工具了。」

當代人,不也正像是那一百年前的美國嗎?多少這樣的社會人——早晨起床後跟著人潮機械地湧入密不透風的地鐵,八點鐘準時走進格子間,不斷重複那些做過了千百次的勞動,下班後掙紮著回到家,疲累地躺在床上,刷著手機直到睡著。我們被紛擾的利益裹挾,無法控制方向。孤獨,是不幸?是毒藥?在《瓦爾登湖》中,梭羅用平淡如水的文字回答道:「禮物。」

「太陽是孤獨的,除非天上佈滿了烏雲,有時候看上去像有兩個太陽,但其中一個是假的。上帝是孤獨的,但魔鬼就絕不會孤獨:它會看到許多同伴;它要拉幫結派。」孔子言:「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天命、畏聖言。」梭羅面對空前的寂寞,卻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想像力,領悟森林和湖水裡隱藏的萬物之靈和它們的生命力,這不是超能力,而是一種博愛的力量,或者說是一種敬畏的力量

今天,科技進步更勝一籌,但人心的空虛寂寞依然無法解決。人類的精神救贖之路在何方?梭羅選擇了離群索居,找到了屬於他的寧靜的瓦爾登湖。我們要學習梭羅領悟生命意義、領悟大自然帶給我們啟迪的能力,就能在無窮無盡喧囂中戰勝種種精神上的困擾。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