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陷入雙重困境 中南海卻猶豫不決(圖)


經濟陷入通縮(通貨緊縮)和產能過剩的雙重困境,但中南海經濟決策層卻猶豫不決
經濟陷入通縮和產能過剩的雙重困境,但中南海經濟決策層卻猶豫不決。(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24年9月1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經濟陷入通縮(通貨緊縮)和產能過剩的雙重困境,但中南海經濟決策層卻猶豫不決,既沒有刺激政策出臺也沒有進行真正的改革。美國高級官員代表團將訪問北京,也會聚焦美中經濟分歧和中國經濟的困境。

通縮(通貨緊縮)和產能過剩

過去幾年,歐美大部分國家一直在抗擊通脹(通貨膨脹),而中國則面臨相反的情況。中國的通縮(通貨緊縮)壓力正在加劇。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2024年8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6%,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實際上僅上漲了0.3%。

另一種觀察物價變化的指標是GDP平減指數,也就是中國名義GDP增長與實際GDP增長之比,反映的是總體物價的變動幅度。用這一指標來衡量,中國已連續五個季度處於通縮狀態。

有目共睹的是,房地產市場的危機爆發拖累了整個經濟,房地產開發商以及材料等相關行業紛紛縮減投資。長期以來,房地產一直是中國家庭最重要的財富積累資產,但如今人們已收緊錢包。消費支出減少導致物價下跌,給企業利潤和工資帶來壓力。這可能引發惡性循環,使通貨緊縮更加根深蒂固。

據《華爾街日報》9月17日報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在最近的一份研報中甚至表示,通貨緊縮目前是中國的「頭號公敵」。

中南海經濟決策層沒有直接向家庭提供促銷費的刺激政策,而是選擇支持製造業。這導致許多行業產能過剩,過剩產品最終流向海外市場。這雖然有助於中國出口(中國8月份出口同比增長8.7%),但產能過剩正給價格帶來進一步壓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衡量工廠出廠價格的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近兩年來一直處於下降態勢。

中國出口激增也引起許多國家的擔憂,並引發了電動汽車等領域的貿易壁壘,這意味著僅靠出口推動增長恐怕很快將難以為繼。

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投資製造業和出口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房地產市場低迷。今年5月,中國宣布鼓勵地方政府收購存量商品房作為保障性住房,這項政策旨在去庫存,方向是正確的。但是,負責收購任務的地方政府因土地出讓收入和稅收減少而受到重創,幾乎沒有可以用來收購存量房的資金。

《華爾街日報》認為,但中央政府似乎不太可能放棄現有的策略,至少目前是這樣。中國當局一直不願意直接投入資金刺激消費,認為這只是權宜之計,而扶持產業將有利於建立長期產能。支持生產,尤其是電動汽車和新能源技術等戰略性高端產業的生產,有助於打造國家領軍企業,這是中國當局產業政策的另一個關鍵目標。在某一刻,中國當局很可能觸及到一個經濟疼痛的閾值,迫使其採取更果斷的行動。一種可能性是中央向地方轉移更多資金,協助地方政府清理過剩商品房。

可即便如此,也無法讓中國經濟轉向更可持續的增長動力,例如國內消費。十多年來,外國分析師和投行經濟學家一直呼籲中國進行這種改革。但這需要中國當局進行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並實現根本性的思維轉變。情況可能需要變得更糟,才能刺激中國當局真正變革。

前中國央行行長罕見承認經濟面臨威脅

9月6日,前中國央行行長、目前擔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易綱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我認為,當前他們(領導層)應該把重點放在抵擋通貨緊縮的壓力上。如果你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它是正值,但你還需要看人們的收入和稅收收入。」

「關鍵是如何改善內需,如何應對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易綱補充道。他並指出,對中國民眾而言,最重要的是就業前景和收入預期。

中國經濟自第二季度以來其增長勢頭有所減弱。7月份中國16至24歲的青年(不包括學生)失業率從6月份的13.2%上升至17.1%,創年內新高。

易綱表示:「總體來說,我們面臨內需疲軟的問題,特別是消費和投資方面,因此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

易綱表示,「當務的重點是讓GDP平減指數轉正。即使我們意識到這有難度,也應該盡最大努力。」 他指出,中國廣義價格衡量指標已經連續幾個季度為負值。

投資銀行瑞銀(UBS)上週將中國2024年GDP平減指數的預測從「0」下調至 「-0.4」,並指出「由於房地產市場進一步下滑,導致上游產品價格下跌、消費需求減弱、以及整體價格競爭加劇。」

外界擔憂中國產能過剩

9月18日消息,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傑伊·尚博(Jay Shambaugh)本週將率領美國官員前往北京,與中方舉行會談。此次會談是兩國去年成立的經濟工作組的第5次會議,旨在應對美中競爭加劇下的經濟分歧。尚博表示,美國政府高度關注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他並指出中方相關政策可能對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工人和企業造成損害。

中國的出口激增引發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包括美國和歐盟在內的許多國家已採取提高關稅、設置貿易壁壘等手段,以應對中國廉價商品的衝擊。與此同時,北京對西方國家的警告不以為然,並認為外界的批評是打壓中國崛起的藉口。

此外,美中之間的貿易爭端不僅涉及製造業問題,還延伸至全球金融和債務問題。尚博表示,此次工作組會議還將討論美中在發展中國家債務減免等領域的合作。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多邊談判的中心,特別是在非洲和亞洲。美國希望在這些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減少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中國財經媒體證券之星發布的文章指出,一份報告引起了資本市場的激烈討論,該報告分析了中國的七大產業,也就是光伏、鋰電池、新能源車、半導體、空調、鋼鐵和工程機械的產能情況。

具體來說,中國製造了全球75%的空調,86%的光伏,81%的鋰電,66%的新能源車,54%的鋼鐵,33%的工程機械和29%的半導體。

除了空調和鋼鐵之外,另外5個行業都顯著的產能過剩。比如光伏,產能是全球需求的2倍;比如鋰電池,產能是全球需求的1.6倍。

9月18日,根據上海鋼聯發布的數據,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較上日再次下跌,最低報7.28萬元人民幣/噸,再創新低。

目前業內的普遍共識是,8萬元/噸是碳酸鋰行業供需平衡的成本線。換句話說,低於這個數字,整個鋰電上游誰都跑不掉,全部處於虧損狀態。實際虧損金額,可能比想像的更加嚴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