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螢火蟲的光訊號溝通是否成功,關乎傳續命脈。(圖片來源:Pixabay)
每每在夜間看見發著光的螢火蟲時,我都會喊出聲,讓親友也一同捕捉那晃晃悠悠的光點。但孩童時的我,並不覺得螢火蟲有多特別,或許是因為每年總能在夜間見著螢火蟲的身影吧!也或許是因為牠不似翩翩起舞且鮮豔多彩的蝴蝶那般魅力四射,亦不及螽斯、蚱蜢等直翅目昆蟲能跳上跳下那般奪人目光。比起特地赴賞螢區觀賞大批流螢,我願可久待豔陽下,捕捉躲藏於草地裡的草蜢仔或痴痴跟隨著蝴蝶走走停停。
螢火蟲又被稱為「火金姑」、「火金星」、「火燄蟲」。(攝影:乙欣/看中國)
近日,家中接連飛進螢火蟲。(攝影:乙欣/看中國)
無處不在的螢火蟲
待在城市生活過一段時日之後,年紀漸長的我長居家中,能深刻感察螢火蟲之所以為生態環境的指標性生物,以及背後潛藏的重要意義。螢火蟲的出現,正說明我現身處的環境仍不改過去的良好特質——溼地充足、水質好、無光害與無農業汙染。
住在尋常鄉村的我,常在傍晚遛狗期間於溝邊或草叢間碰上閃著微光、宛如提燈精靈的流螢,甚至總能在紗窗上見著牠的身影。雖然每次數量都不超過3隻,相見過程也總一成不變,但正是透過這一種缺乏刻意安排的「湊巧」且毫無新意的歷程,才認定自己跟螢火蟲有緣,以及身處的環境不如己想得不OK。雖然我嫌棄家門口前的水溝水質不夠清澈,上游豬廠還會排放難聞的惡臭廢水,但見到喜愛潮溼的螢火蟲依舊生存於此地,內心嘮叨不免銳減。既然年年都能見著螢火蟲飄忽的身影,我理當為腳下這一片仍屬健康的水土感到欣喜。
針對螢火蟲這一臺灣常見昆蟲,居住鄉下的人更習慣稱之為「火金姑」。老一輩的人視螢火蟲為腐草或竹根所變,專家猜測,可能是民眾在瞧見陸生螢火蟲的幼蟲在草堆裡奔竄後,產生了誤判。有趣的是,泰雅族文化認為,螢火蟲是由愛哭少女變成的柔弱蟲子,或稱是由祖靈指甲變成的,能保護族人的安全。
猶記打小熟識農活兒的母親在見到我無法將知名的傳統唸謠〈火金姑〉給拼湊完整時,她旋即就能接著唸下去:
火金姑,來食茶。
茶燒燒,來食香蕉。
香蕉冷冷,來食龍眼。
龍眼愛撥殼,來食藍菝仔(番石榴)。
藍菝仔全全籽,食一下落喙齒。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