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枯水見底千年石島「落星墩」全露出。(圖片來源: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9月7日讯】(看中國記者楊天姿綜合報導)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8時,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7.99米,鄱陽湖提前進入極枯水期(8米以下),為1951年有紀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
鄱陽湖提前進入極枯水期 刷新最早紀錄
中國今夏飽受罕見持續高溫乾旱,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快速下降,9月6日跌破8米進入極枯水期,刷新最早紀錄。鄱陽湖繼在8月6日、8月19日最早進入枯水期(12米以下)、低枯水期(10米以下)後,再次刷新進入極枯水期最早紀錄,較上次最早紀錄(2019年11月30日)提前85天,且從12米退至8米,僅花31天,歷史上罕見。
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9月6日上午10時17分發布干旱藍色預警。據介紹,7月以來,江西全省持續高溫少雨,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6成。受降雨偏少及長江乾流水位偏低影響,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今日星子站的水位降至7.99米,進入極枯水期,達到枯水藍色預警標準,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鄱陽湖水位將繼續走低。
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表示,未來一週,江西省仍以高溫少雨天氣為主,加上長江流域來水偏少,鄱陽湖水位仍將持續走低。
中國大陸官媒《農民日報》9月2日報導,今年7月以來,江西省降水明顯偏少,高溫持續時間長,全省各地發生不同程度乾旱。
鄱陽湖水位從12米退至8米,僅用31天,歷史罕見,鄱陽湖日均退幅0.13米,日最大退幅0.33米,2022年為有紀錄以來由枯水位退至極枯水位最快的年份。
8月6日,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為有紀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2022年成為1951年有紀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12米以下)的年份。8月19日,星子站水位退至9.99米,為1951年有紀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鄱陽湖提前進入低枯水期(10米以下)。
鄱陽湖河床外露 驚現擱淺江豚屍體
鄱陽湖水位嚴重下降,當地民眾近日發現,在鄱陽湖外露的河床處,竟發現一頭懷疑擱淺死亡的江豚屍體。照片流傳後引起討論,令人關注長江流域乾旱問題。
江西當局回覆內地傳媒查詢時表示,目前雖無法確定有關江豚死亡和鄱陽湖乾旱有關,但承認乾旱對江豚帶來明顯負面影響。今年以來,當局發現數頭江豚在鄱陽湖死亡,有部分屬非自然原因死亡,其中以擱淺而死居多。
今年7月以來,鄱陽湖的水位持續下降,提前在8月初進入枯水期,生存空間和資源被嚴重擠壓,嚴重威脅湖內生物棲息。
鄱陽湖乾旱河床外露,驚現擱淺江豚屍體。(圖片來源:網絡)
鄱陽湖水底明代石橋露出「廬山真面目」
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水域,嚴重乾旱導致湖區持續「縮水」,水底明代石橋露出「廬山真面目」,石橋長2930米,有1100多孔,所以得名「千眼橋」。
古石橋位於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始建於明代,橋身全部由花崗石製成,松木大柱立於湖泥中支撐橋面,橋面寬0.8米左右,洩洪孔共983個,故得名為「千眼橋」,也叫「千孔橋」。
據報導,「千眼橋」修建於明代,是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橋體總長2657米,橋面石材是花崗岩,每個橋墩由10根左右松木構成,自古就是都昌、星子兩縣沿湖民眾便捷往來的要道,被譽為中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雖然這座橋長年浸泡鄱陽湖水裡,但當鄱陽湖的水位低於10.5米時,千眼橋就會露出水面。
乾旱導致湖水水位持續「縮水」,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由3331平方公里縮小至600平方公里,達近10年來最小值。
鄱陽湖水底明代石橋露出「廬山真面目」。(圖片來源:網絡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