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時身體容易感到疲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人體可概分成兩種神經,分別是非自主神經與自主神經。
非自主神經,是指軀體神經這種能夠依自我意識控制的神經,例如:快跌倒時能夠控制肌肉,讓腳往前踏出一步以穩住身體。
像這樣即使是瞬間的反射動作,也是透過大腦控制自主神經而達成。而非自主神經又分成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
另一方面,自主神經就是無法依自我意識控制的神經,例如:內臟的運作。
舉例來說,正要過馬路時,若有輛高速駕駛的汽車從對向車道衝過來,我們會憑著非自主神經閃避,而恐懼感會帶來心跳加速、口乾舌燥或是手心盜汗等反應。
引起這些反應的是自主神經,也就是自律神經,基本上會自動控制生存與生命維持的相關反應。
自律神經又分成兩種,分別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各位只要簡單記得下面這兩個原則即可:
‧亢奮時運作的是「交感神經」
‧讓身體休息的是「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與亢奮、緊張、壓力等有關,會活絡身體的運作,是拿出幹勁與專注力奮鬥時會優先運作的神經。
假設個體遇到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交感神經就會活化,產生憂慮、焦躁與心悸等多種反應。
其他像是瞳孔在突然遇到強光時縮小、看到美食時分泌唾液、血壓降低時血管收縮以提升血壓,以及身體需要更多氧氣時呼吸急促等反應,也都屬於這一類。
副交感神經與休息、放鬆、修復等有關,會讓人體沉靜下來,是讓身體休息與恢復的神經。夜間就寢前的放鬆時間、睡眠等休息時間、呼吸平緩的時候等,副交感神經都會優先運作。
最重要的是,要讓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取得平衡,而這種狀態就稱為「健康的自律神經」。
我們多半是在白天活動,交感神經優先運作的時間很長。
一直維持如此狀態時,身體就會變得疲憊,也無法修復損傷。因此人體必須讓副交感神經優先運作,才能夠讓身體轉往修復的方向。讓這兩種自律神經取得平衡,就能保有健康的身心狀態。
自律神經運作時不須經過大腦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切換,基本上是由自律神經自動執行,不必經過大腦。
舉例來說,身體需要蛋白質的時候,消化管會自行調節成可以吸收更多蛋白質的狀態,這時負責控制的就是消化管的自律神經,並非由大腦下達指令。
或者說,身體已經吸收充足的養分後,腸道的自律神經會做出降低吸收力的判斷,避免更多養分進入體內。
有些人緊張時會腹瀉或便祕,乍看是兩個極端的狀況,但是腸道自律神經受到壓力影響而造成腹瀉或便祕的機制,其實是一樣的。
身體會透過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接收到壓力,再對下視丘(hypothalamus)產生影響,造成身體各方面的不適。
然而一旦這種作用在特定部位建立起壓力的傳導路徑,日後不必經過大腦的判斷,該部位的自律神經就會自動產生反應。
腸道蠕動是由自律神經所控制,因此身心承受壓力時,馬上會產生腹瀉或便祕。
近年有許多人罹患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這就是自律神經出現過多反應所引起。
消化系統方面的判斷,就像這樣極度仰賴自律神經的控制,使得飲食內容與自律神經密不可分。
此外免疫也是自律神經的作用之一。免疫系統會為身體排除有害物質,僅接受無害的物質,遭遇有害物質闖入時就會啟動防禦反應,而這一連串免疫作用就等於自律神經的作用。因此自律神經失調時,就容易出現各種與免疫相關的症狀。
工作壓力與生活不規律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自律神經為什麼會失衡?
那麼自律神經為什麼會失衡呢?
如前所述,身體承受壓力時會擾亂自律神經,最具代表性的原因如下:
‧長時間勞動或加班等造成的壓力
‧生活不規律
‧環境變化
‧荷爾蒙失調(女性荷爾蒙)
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工作與人際關係造成的壓力。
工作與人際關係的壓力,對身體造成的損傷超乎想像。
日本人責任感很重,再加上大環境不景氣,使職場愈來愈追求效率與高度生產力,也就是說,過重的環境壓力會造成心理壓力。
這時最重要的就是休息。只要明確區分工作與私生活,在夜間好好休息並取得良好的睡眠品質即可。
但是在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下,隨時隨地都能收發電子郵件,形成了無論在哪都能夠工作的環境,如此一來,工作與私生活之間的界線就愈來愈模糊了。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過勞與壓力愈來愈嚴重。
目前為止都是一般大眾的認知,在此,我要再加上一條因素——錯誤的飲食。
目前已知飲食不均衡或有問題時,自律神經的運作就容易失衡,進而帶來心靈上的不適或疾病。這部分將在後面詳細解說。
事實上,來我診所看診在自律神經上有問題的病患中,有不少人都是這方面(飲食)有問題,當然,他們也很容易演變成自律神經失調(詳情將於下一項解說)。
這邊將擾亂自律神經的原因,簡單分類成下列三項:
‧飲食以醣質為主
‧飲食擾亂了腸內環境
‧營養素攝取不足的飲食
飲食習慣具備這三項條件時,自律神經的運作就會變得不安定,容易失調。
反過來說,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只要改善飲食習慣,就能夠在調整自律神經之餘,解決許多心靈方面的問題。
自律神經紊亂而出現症狀時,就算上醫院也可能找不出原因,但因為有焦躁、焦慮、恐慌或倦怠感等症狀,只能服用抗憂鬱或抗焦慮藥物。
「雖然能夠減輕症狀,但是每天飯後都得吞下多達十顆的藥物。」
這麼做是沒有意義的。像這樣不依賴藥物自律神經就無法正常運作的狀態,稱不上是「健康的自律神經」。
我的診所在治療憂鬱症與自律神經失調等心靈方面的問題時,不會使用藥物,而是以營養療法(正確分子療法,找出自己缺乏的營養素,藉由飲食與搭配健康食品,啟動自療的關鍵)為主。
只要改善飲食,再藉由營養食品補充必需營養素,就能有明顯的改善。
整頓自律神經的四大重點
1、避免血糖值急速攀升。
2、避免每天攝取同種蛋白質。
3、選擇能夠整頓腸道的食材。
4、留意脂質的均衡度。
人體終究是由吃進的東西組成,飲食造成的結果不僅會影響體型與健康,還會反映在心靈上。穩定血糖、調整自律神經,就從減醣開始。
本文摘自世茂出版社出版《日本醫師的減醣提案:治過敏、降血糖,改善憂鬱症》,作者:溝口徹/譯者:黃筱涵。